←回上一頁

《跟蹤》背後的師徒情緣:金獎編劇游乃海首執導演筒分享創作歷程

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的「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主題節目中,金獎編劇游乃海出席了他2007年首次執導的電影《跟蹤》映後座談。游乃海坦言,片中任達華與徐子珊的師徒關係確實融入了他與杜琪峯之間的真實情感,他更幽默地表示:「我想他可能覺得我拍得不是太好!」

回憶起初次執導的契機,游乃海笑稱是杜琪峯一句「你該拍了喔」的鼓勵,讓他踏出了導演生涯的第一步。他當時發現警隊中有專門負責跟蹤的「狗仔隊」,便構思了一部不同於傳統警匪片的作品,聚焦於跟蹤與監視的過程,而非常見的查案與追兇情節。初稿完成後,杜琪峯立即鼓勵他開拍。

談到拍攝過程中的挑戰,游乃海透露原本預計4天完成的林雪跟蹤戲,最終花了8天才完成,導致預算超支。他回憶道:「當時已超支,我想說『死了!』原本規劃的『車跟』戲因此改為『人跟』,結果牽一髮動全身,只好拍到半夜,回去與另一位編劇歐健兒持續調整劇本,有兩週的時間陷入『銀河映像的拍攝輪迴』。」

對於自己的導演風格,游乃海謙虛地表示沒有刻意模仿或迴避杜琪峯與韋家輝的風格,「畢竟創作根源就是創作者自己」。他幽默地形容:「他們是神人,我是庶民,所以會普通點,無論兵或賊,都是一般人,喜歡看美女、在天台燒烤這樣。」

電影《跟蹤》最初的結局設計是任達華飾演的「狗頭」角色會死去,但後來因英文片名「Eye in the Sky」(天上的眼睛)以及劇情寓意的考量,才改為天氣放晴、象徵「天開眼」的結局,延續了游乃海作品中常見的命運主題。

映後座談結束前,游乃海謙虛地表示《跟蹤》仍有不成熟之處,「非常感激大家來看!」他的真誠分享,為觀眾揭開了這部電影背後的創作歷程與師徒情誼。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