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從「孤獨求敗」到黨內逼退:柯建銘的政治風暴與犧牲辯證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圖/摘自臉書)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圖/摘自臉書)

近期台灣政壇最受矚目的話題,莫過於民進黨內部對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的討論與爭議。在大罷免行動全面失敗後,黨內開始有聲音要求柯建銘下台負責。面對黨內外的圍攻,這位連續多屆擔任總召的政治老將,正面臨從政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然而,我們若回顧柯建銘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不難發現他一直是民進黨內衝在最前線、甘於承擔各種政治風險的那個人。從馬英九執政的八年到民進黨重返執政,柯建銘幾乎不計個人榮辱,一直扮演著黨內最強硬防線的角色。

一、大罷免的政治豪賭與失敗

今年初,柯建銘主導推動大罷免,宣布要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及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甚至申請註冊「大罷免大成宮」商標。這場被稱為台灣政治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浪潮,展現了柯建銘一貫的「孤軍奮戰」風格。

當時外界批評他是「孤注一擲」,但這種操作恰恰體現了柯建銘的戰術思維:用個人行動來吸引輿論火力,將國民黨拖入消耗戰。他一人扛下爭議,把戰火集中在自己身上,讓民進黨整體能保持更大迴旋空間。

然而,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部安然過關,民進黨的政治豪賭徹底破產。這個結果不僅讓民進黨顏面掃地,也為柯建銘的政治生涯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

二、黨內追殺與政治困境的全面爆發

大罷免失敗後,柯建銘立即成為黨內批評的焦點,各方批評聲浪如潮水般湧來。新潮流系立委郭國文公開批評柯建銘「假傳聖旨又忽視他人意見」,在黨團會議中當面飆髒話與柯直球對決。

綠委林淑芬更是火力全開,直言這一屆民進黨團會議變成「一言堂」,批評柯建銘威脅跑票立委就開除,讓黨團會議「沒有討論,只有下達命令」。她痛批黨團史無前例地成為「沒有討論、只有下達命令必須遵守服從的一言堂」。

最戲劇化的是,民進黨中常委王世堅竟然帶衛生紙到中常會,公開要給柯建銘「擦屁股」,並嗆聲要他「知所進退,自知之明」。這種公開羞辱的行為,在民進黨內部政治中極為罕見。 

政治後果更是嚴重。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請辭,黨團多位幹部包括幹事長吳思瑤、副幹事長林楚茵、王義川等人宣布不再續任。柯建銘從昔日的「永遠總召」,一夕之間成為這次大失敗的主要戰犯。 

從各方批評聲浪可以看出,柯建銘目前面臨的不僅是黨內壓力,更是整體政治聲望的嚴峻考驗。無論是黨內同志的公開批評,還是社會輿論的質疑聲音,都反映了他在大罷免失敗後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困境。

三、該給柯建銘的公道話

面對如潮水般的批評聲浪,我們還是要為柯建銘說幾句公道話。

首先,大罷免的失敗確實讓民進黨顏面掃地,但這場政治豪賭的決策,絕非柯建銘一人之力可以決定。賴清德作為黨主席,在關鍵時刻選擇「助戰非主戰」的模糊態度,實際上是默許了這場行動。更重要的是,賴清德曾在黨內中常會表示「公民自主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強調執政黨應全力投入。如今失敗了,讓柯建銘一人承擔所有責任,這份代價顯得過於沉重。

其次,柯建銘的「霸道」作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使然。在「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下,民進黨在立法院處於劣勢,每一個法案都要精打細算,每一次表決都關乎執政威信。在這種高壓環境下,黨鞭必須展現強硬態度,才能維持團結。

再者,那些批評柯建銘搞「一言堂」的立委,是否忘記了過去在野時期,正是柯建銘的強硬協調,才讓民進黨在國民黨的圍堵下殺出血路。如今執政了,享受了權力的甜頭,就開始批評當年為他們開路的老將,這樣的忘恩負義令人不齒。

四、政治犧牲的價值判斷

柯建銘的未來,或許真的會在黨內壓力下交棒。但評價一個政治人物,不能只看他一時的失敗。

他是民進黨創黨黨員之一,從1993年起連續當選立委至今,擔任黨團總召職務長達多屆,這在台灣政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記錄。他曾是民進黨少數黨時的「最強防線」,也是執政時期推動重大建設的「關鍵協調者」。如今他被批評是「拖累」,但這是否正好顯示出他的犧牲?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政治日益極化的今天,像柯建銘這樣願意承擔政治風險、不計個人名聲的政治人物已經越來越少。他的離去,或許會讓民進黨在短期內平息黨內紛爭,但長期來看,失去這樣一位經驗豐富的協調者,對民進黨絕非好事。

蔡英文曾經說過,「還給柯總召一個公道,是我做主席、做總統候選人的一個責任」,並特別提到洪仲丘案後,在柯建銘的堅持下,成功修正軍事審判法。柯建銘一路走來確實有很多委屈,在民進黨最需要有人承擔責任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

政治是現實的,也是殘酷的。在大罷免失敗的當下,柯建銘成為眾矢之的或許不可避免。但歷史的公正判斷,往往要等塵埃落定之後才能顯現。

在這個政治風暴的關鍵時刻,與其急於追殺一個為黨犧牲了半輩子的老將,不如冷靜思考:失去了柯建銘的民進黨,還能在立法院的政治叢林中存活嗎?歷史會記住的是:柯建銘曾經一人扛下無數攻擊,讓民進黨能走到今天。無論最終結局如何,這份政治犧牲的價值,都不應該被遺忘。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