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晶片戰爭》中美科技戰實錄:任正非的反擊——從低谷到重生——華為的自救之路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從出售榮耀、推動鴻蒙,到麒麟9000S重出江湖,華為如何完成危機下的轉型重建?

2020年11月17日,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正式對外公佈,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這一消息震動了整個科技產業,標誌著華為在美國全面制裁下做出的一項戰略抉擇。

九天後的11月26日,在華為內部舉行的榮耀送別會上,任正非發表了關鍵性講話。他將榮耀的出售比喻為一場「離婚」:「今天是我們的『離婚』典禮,我就不多說了。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我們是成年人了,理智地處理分開,嚴格按照合規管理,嚴格遵守國際規則,各自實現各自的奮鬥目標。」

任正非表示:「未來我們是競爭對手,你們可以拿著『洋槍』、『洋炮』,我們拿著新的『漢陽造』,新的『大刀、長矛』,誰勝誰負還不一定呢?我們對你們不會客氣的,你們有人在競爭中罵打倒華為,他是英雄好漢,千萬不要為難他們。」

會議室內一片沉默。在場的高管們明白,這不是華為主動選擇的戰略調整,而是在美國半導體禁令下的被迫決策。通過放棄佔全球市場重要份額的榮耀品牌,華為希望能夠保全自身的核心業務和技術生存空間。

一|晶片封鎖與營收重挫:華為的至暗時刻

「美國某些政客不是要糾正華為,而是要打死我們。」在榮耀送別會上,任正非這樣評價美國制裁的真實意圖。此時的華為,正處於成立三十多年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

自2019年5月被列入實體清單以來,華為遭遇了系統性的技術封鎖。到2020年下半年,封鎖效應開始全面顯現。麒麟9000成為絕版晶片,海思設計團隊陷入「有設計無製造」的困局,鴻蒙系統雖然啟動但生態尚未成熟。

手機業務受創最為嚴重。由於無法獲得高端晶片和Google GMS服務,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地位急速下滑。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全球市佔率還能維持在22.7%;但進入2021年,這一數字跌至個位數,甚至一度跌出全球前五。在中國本土市場,華為也首度被小米、OPPO與vivo超越,從龍頭地位跌至第四、第五位。

更嚴重的是產業鏈信心的動搖。由於擔心二次制裁風險,許多全球供應商開始主動減少與華為的業務往來。歐洲多國相繼宣佈限制或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華為在海外電信設備市場的份額也開始萎縮。

「華為已做好最壞打算,但絕不會裁員逃避。」2020年下半年,任正非在多個場合強調這一點。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77歲的任正非沒有選擇退縮,而是開始謀劃一場艱難的自救行動。

二|戰略重組:出售榮耀與聚焦核心業務

「不是我們不要榮耀,而是美國打壓,使整個產業鏈陷入困難境地。」在榮耀剝離後的一次內部講話中,任正非這樣解釋這一艱難決定,「華為分佈在170個國家的代理商、分銷商,因渠道沒有水而乾枯,將會導致幾百萬人失業;供應商也因為華為不能採購,而貨物積壓,銷售下滑,拖累股市。」

出售榮耀是一場戰略性的「斷臂求生」。榮耀自2013年創立以來,定位中低端市場,獨立運營,與華為主品牌形成高低互補。七年間,榮耀從零成長到全球年銷量超過7,000萬台,成為華為攻佔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貢獻了華為手機業務約30%的銷量。

買家是以深圳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主體的產業聯盟,背後包括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和30多家代理商、經銷商。據業內估計,交易金額約1,000億元人民幣,但華為明確表示,自身不持有新榮耀任何股份,也不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

「華為必須集中資源守核心。」在2020年底的多個內部會議上,任正非反覆強調這一點,「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精準發力,寧可部分業務暫時萎縮,也要確保關鍵技術不被卡脖子。」

他建議新榮耀要「拿著『洋槍』『洋炮』」,要「擁抱英、美、歐、日、台、韓的企業,與美國優秀的科技企業大膽堅定合作」。這番話既是對榮耀團隊的祝福,也反映了華為當時面臨的現實困境。

出售榮耀之後,華為進行了一系列業務調整:

首先,大幅壓縮低端手機產品線,集中資源發展高價值的旗艦機型,尤其是Mate和P系列。華為消費者業務在2021年的出貨量雖大幅萎縮,但平均售價反而提升,走出了一條「精品化」路線。

其次,全力推進鴻蒙生態建設。2021年6月,華為正式發佈HarmonyOS 2.0手機版,並宣佈將在年內為3億台設備升級鴻蒙系統。這是華為擺脫對Google依賴的關鍵一步。

第三,大力發展企業級業務。華為將更多研發資源轉向ICT基礎設施、雲計算和數字能源領域,尋求新的增長點。尤其是在數字能源領域,華為迅速成為全球光伏逆變器和能源存儲解決方案的重要供應商。

三|技術自研與鴻蒙生態:軟體平台的突圍

「沒有絕境,只有絕路,我們不走絕路。」當華為被切斷全球晶片供應鏈和Google生態時,任正非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帶領華為走上自主創新之路。

2021年6月2日,在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 2.0正式發佈會上,華為宣佈這款操作系統將全面覆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和智能家居等多種設備。這標誌著華為在軟體層面的正式轉型,也是對第三篇所述GMS斷供危機的根本性回應。

鴻蒙系統最初於2019年8月首次亮相,當時只是作為物聯網操作系統的備選方案。而在美國制裁升級後,華為迅速將其定位調整為全場景操作系統,並加速推進手機端適配。

「生態不能依賴Google,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數字底座。」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強調,「鴻蒙不是安卓的替代品,而是面向未來的全新架構,華為願意與全球開發者共建生態。」

HarmonyOS採用了分佈式架構,其核心創新在於「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能力。開發者只需編寫一套代碼,就能在手機、平板、電視、車載系統等多種設備上運行,為物聯網時代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這種架構設計,讓鴻蒙從一開始就具備了超越傳統手機操作系統的技術優勢。

2021年全年,華為投入大量資源發展鴻蒙生態。到年底,鴻蒙設備數量突破2.2億台,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操作系統之一。華為同步推出了自己的應用商店AppGallery、地圖服務Petal Maps、搜索引擎Petal Search等核心應用,逐步構建完整的軟體生態。

鴻蒙的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24年6月,鴻蒙系統的活躍用戶數已達9億,在中國市場表現尤為亮眼。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鴻蒙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17%,首次超越iOS成為中國第二大行動平台。

然而,生態建設並非一蹴而就。鴻蒙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開發者生態的缺失。許多國際主流應用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拒絕為鴻蒙開發專版,這嚴重限制了鴻蒙在海外市場的推廣。但在中國本土市場,微信、支付寶、抖音等核心應用都快速適配了鴻蒙,為用戶提供了基本完整的使用體驗。

「我們不追求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而是要確保生態的健康發展。」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余承東(Richard Yu)表示,「鴻蒙的目標是成為下一代智能終端的操作系統,這需要時間和耐心。」

到2022年底,鴻蒙設備數量已突破3.2億台,在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佔據了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鴻蒙開始在IoT設備領域發力,華為智慧屏、智能音箱、智能手錶等產品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協同效應。

鴻蒙的成功,證明了中國企業在軟體領域同樣具備創新能力。它不僅是華為擺脫Google依賴的技術解決方案,更是中國數字主權的重要象徵。

四|麒麟9000S的突圍:「不可能」成為可能

2023年8月29日,一個看似平常的周二下午,華為悄然在官網上架了Mate 60 Pro手機。沒有發佈會,沒有媒體預熱,甚至連產品規格都沒有完整公佈。但就是這樣一款「低調」上市的手機,卻在全球科技界引發了巨大震撼。

震撼的源頭,來自拆解後的發現:Mate 60 Pro搭載了一顆全新的麒麟9000S處理器,採用了中芯國際的7納米製程工藝。這意味著,在被切斷台積電代工和先進設備供應三年後,華為和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竟然自行突破了技術封鎖。

「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們做到了。」海思半導體的一位工程師激動地說,「三年來,我們的團隊從未放棄,每天都在尋找突破的可能性。」

麒麟9000S的問世,不僅僅是一顆晶片的成功,更代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在極端壓力下的集體突圍。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整個流程都實現了本土化,這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測試結果顯示,麒麟9000S在Geekbench 5單核與多核跑分上優於前代麒麟9000,但在GPU性能方面表現相對保守。更令人驚嘆的是製造工藝的突破。中芯國際在沒有最先進設備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創新成功量產了7納米製程晶片。然而,業界分析指出,中芯國際在此製程上的良率仍面臨挑戰,相較於台積電的成熟製程存在一定差距。

Mate 60 Pro的發佈在中國市場引發轟動。上市首日,各大電商和線下門店出現搶購潮,許多消費者排隊數小時才能買到。這不僅是對產品本身的認可,更是對華為堅持自主創新的支持。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評價道:「麒麟9000S的問世具有重要意義,它證明了在極端壓力下,中國產業鏈依然能夠突破關鍵節點。這為我們增強了信心,也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

這一突破的戰略意義遠超技術本身。它向世界證明,技術封鎖雖然可能延緩進步,但無法阻止創新。華為的成功,為其他面臨類似挑戰的中國科技企業提供了信心和方向。

五|營收回升與多元發展:華為的數字重生

華為的復甦軌跡在財務數據中清晰可見。從2021年營收6,368億元的低谷,到2024年營收8,621億元,同比增長22.4%的強勁反彈,華為用三年時間完成了業務結構的根本性重組,形成了以ICT基礎設施、終端、雲服務和數字能源四大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數字能源業務成為華為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2024年,該業務營收達到686.78億元,同比增長24.4%。華為憑藉在電力電子和ICT領域的技術積累,迅速成為全球光伏逆變器和能源存儲解決方案的重要供應商。

「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正在融合,這給了華為一個機會。」任正非在2023年3月的一次行業論壇上表示,「華為不造光伏板,不造電池,但我們用數字技術讓能源系統更智能、更高效。」

雲服務同樣實現了快速增長。在中國雲服務市場「三巨頭」格局中,華為雲與阿里雲、騰訊雲共同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華為雲發佈了盤古大模型系列,特別是在政府和大型企業市場,憑藉強大的技術服務能力獲得了眾多重要客戶的認可。

「從通信設備到雲服務,華為經歷了一次深刻轉型。」任正非表示,「雲是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控制了雲,就掌握了數字經濟的未來。」

智能汽車業務是華為多元化佈局的另一重要戰場,也是最大的增長亮點。2024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達到263.53億元,同比增長474.4%,並首次實現年度盈利。華為選擇了「不造整車,只做增量部件」的路線,通過提供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和電驅動三大部件,協助傳統車企轉型。2023年,搭載華為技術的問界M7、阿維塔11、智界S7等多款車型銷售良好,累計銷量超過50萬輛。

在麒麟9000S助力下,華為終端業務實現強勁反彈。2023年第四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40%,在中國高端市場重新確立地位。Mate 60系列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台,遠超市場預期。

「危中見機,是華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初,在華為年度戰略規劃會上,任正非如此總結過去三年的轉型經驗,「我們被迫放棄了部分業務,卻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六|台灣供應鏈的重構與適應

在華為經歷低谷與重生的同時,台灣半導體產業也在經歷一場深刻的供應鏈重構。

2020年底華為出售榮耀後,許多台灣供應商並未失去客戶,反而在去華為化過程中,取得與新榮耀之間更具彈性的合作機會。包括聯詠、譜瑞、欣興、台郡等公司,都在榮耀獨立後維持或擴大了業務規模。

聯詠科技執行長何泰舜表示:「榮耀獨立後,我們的合作反而更加順暢。沒有了地緣政治的包袱,雙方可以更專注於技術和產品本身。」

面對中美科技對抗的長期化趨勢,台灣廠商加速了客戶結構的多元化調整。日月光集團在2021-2023年間,大幅增加了對特斯拉、蘋果等美系客戶的服務比重,同時在車用半導體封裝領域投入重金。

2023年麒麟9000S的突然現身,在台灣產業界引發了深度反思。業界對中芯國際7納米技術突破的評估相對冷靜,認為在良率、功耗控制等方面仍有顯著差距,但也意識到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鏈的韌性超出預期。

根據中央社報導,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經理林本堅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或許能延緩進展,但無法真正阻止創新。他強調,中國在極端壓力下仍展現出持續突破的能力,這一現象值得各界高度關注。

華為大規模轉進數字能源、智能汽車等新興業務後,為台灣廠商提供了新的合作機會。這些合作更具場景導向與模組多樣性,反而提供了台廠以彈性、小批量、高整合能力切入的新機會。

面對美中科技對抗的長期化,台灣廠商建立了更完善的合規管理體系。「我們現在每一筆重要業務都要經過地緣政治風險評估,」一位台灣半導體公司高管表示,「這雖然增加了營運成本,但也讓我們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有了更敏銳的感知。」

從危機到機會,台灣供應鏈並未在華為受創後陷入長期衰退,反而透過快速調整,建立起更強的「耐衝擊結構」。但這種結構的代價,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相對下降,與美系技術體系的耦合程度不斷加深。

七|任正非的領導智慧:危機中的戰略定力

「華為的目標從來就不是簡單地活下來,而是活得有價值,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2021年9月,在南方科技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任正非如是闡述華為的使命。面對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這位79歲的企業家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智慧和戰略定力。

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後的前六個月,任正非親自接見了來自全球的數十位重要客戶,向他們傳達華為「即使被打斷胳膊,也要確保供應穩定」的決心。這種堅持換來了客戶的信任和忠誠。

「華為最寶貴的資產不是專利,不是技術,而是18萬奮鬥在一線的員工。」任正非在2022年初的人力資源會議上強調。在2020-2021年華為最困難的時期,華為不僅未進行大規模裁員,反而增加了應屆畢業生招聘規模,啟動了「天才少年」計劃,為頂尖技術人才提供年薪200萬元以上的薪酬待遇。

「華為不做季度思考,不為短期利潤所困擾,我們的視野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長。」這種長期思考體現在華為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上。2021-2023年,華為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均超過20%,遠高於同行業水平。

「華為永遠離不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感。」任正非在2023年初的一次內部講話中表示,「我們今天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不該導致自滿,而應該激發更強的憂患意識。」

2021年9月24日,孟晚舟結束近三年的加拿大羈押返回中國。據知情人士透露,父女相見時,任正非只說了一句話:「回來就好。」然後便回到公司,繼續處理日常工作。

如今,79歲的任正非已逐漸減少公開露面,更多時間用於思考華為的長期發展和接班人培養。「我希望華為能成為一家沒有我也能良好運轉的公司,」他在2023年底的一次內部演講中表示,「真正的接班人不是某個人,而是我們共同建立的制度和文化。」

八|從低谷到重生:華為模式的啟示

從2020年11月出售榮耀的艱難決策,到2023年麒麟9000S的驚豔回歸,華為用三年時間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危機重生。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自救故事,更是中國科技產業面對極限挑戰時的韌性展現。

華為的成功轉型包含了幾個關鍵要素:戰略聚焦、技術自立、業務多元化和文化韌性。通過出售榮耀集中資源,從鴻蒙系統到麒麟9000S實現技術突破,開拓數字能源等新興業務,以及在任正非領導下保持戰略定力。

華為的重生經歷對中國科技產業具有重要啟示:自主創新的必要性、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國際合作的價值,以及企業文化的決定性作用。

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而言,華為的經歷也提供了重要啟示:技術中立已成為歷史,供應鏈多元化成為必然,技術創新永遠是核心競爭力。

展望未來,華為的重生故事還在繼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鴻蒙生態的不斷完善,以及新興業務領域的快速發展,華為有望在新的技術週期中重新確立領先地位。

但挑戰依然存在。美國的技術封鎖政策可能進一步升級,國際市場的信任重建需要時間,新興業務領域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華為需要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的機會。

「過去我常說『以奮鬥者為本』,現在我要強調的是『以創新者為本』。」任正非在2024年底的一次演講中這樣總結華為文化的進化,「奮鬥讓我們活下來,創新讓我們活得更好。」

華為的重生,不僅是一個企業的勝利,更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的時代,華為模式為世界展現了另一種可能:即使在最嚴酷的技術封鎖下,堅持創新、堅守初心的企業依然能夠找到突圍之路,重新崛起。​​​​​​​​​​​​​​​​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