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台積電的最大風險來自美國?》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談到台積電的未來,人們常把目光投向中國大陸的威脅、地緣政治的風險,甚至台海局勢的不確定性。但若冷靜觀察,台積電當下最大的變數,或許不是外部軍事風險,而是來自美國自身的政策環境——尤其是反托拉斯思維的陰影。

歷史上,美國以「反壟斷」之名拆解了AT&T,理由是獨佔會妨礙市場進步。然而,若把同樣的邏輯套用在今日的台積電,恐怕會出現嚴重誤判。因為台積電的發展模式,與典型的壟斷企業有本質差異。

第一,台積電不是因「坐擁市場」而停滯不前,相反地,它不斷自我要求,以極快的速度推動製程演進。每一次節點的突破,都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要推手。這種自我加壓的驅動力,與傳統被動依靠市場獨佔的企業截然不同。

第二,台積電的核心競爭力,是提供更新、更先進的製程技術,幫助客戶的產品增加功能與價值。換句話說,台積電的獲利不是來自「抑制競爭」,而是透過技術創新讓客戶成功。這是一種共生的模式,而不是掠奪的壟斷。

第三,在成熟製程上,台積電也展現出高度的理性。它並非與其他供應者惡性競爭,而是選擇在製程成熟後,逐步退役、轉移資源,把管理與人力釋放到先進領域。這樣的自律與長遠思維,使它更像是一支「自強不息的超級部隊」,而不是掠奪市場的壟斷者。

這也是為什麼,若僅憑MBA教科書式的競爭理論,或華爾街與政經圈的「市場獨佔」邏輯,去理解台積電,往往會陷入狹隘與誤判。因為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本質上不是「誰壟斷市場」的問題,而是「誰能持續推動技術前進」的比拼。

台積電的壟斷性,來自它的努力與自律,而非市場封鎖。若美國政策以傳統的反托拉斯思維對待台積電,可能誤將推動產業進步的力量,當作需要被制衡的「壟斷」。這樣的結果,不僅會削弱台積電,反而會動搖全球科技創新的根基。

真正的問題,不是台積電是否太強,而是美國能否理解:台積電不是阻礙進步的壟斷者,而是推動進步的引擎。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