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核三延役:應從科學、務實與政治三方面抉擇》

根據 美麗島電子報 2025 年 8 月最新民調,民進黨政府施政滿意度僅 34.6%;另有 台灣民意基金會 2025 年 8 月調查顯示,對於行政院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45.9% 贊同、45.7% 不贊同。
導致下滑的原因包括 726 大罷免效應、國際關稅爭議及施政表現不佳等。發放 1 萬元或許能暫緩民怨,但難以顯著回升支持度,傷害已發生,民心流失嚴重。決策層忽略了核心問題:百姓重視的是政績,而非意識形態操作。核三公投是扭轉民心的契機,以下從科學與政治面向,基於公開辯論及國際經驗,說明為何應積極推動核三延役。
一、反核訴求:情感而非科學
在第四場核三公投辯論會中,有反對核三延役的公民代表提到,她從六歲參與反核運動,如今二十歲終於能投票反對核三延役。
然而,正方辯論方強調,反核訴求多為情感動員,缺乏科學依據。核能技術已進步數十年,福島核災的背景與台灣不同,過度放大風險無助於解決能源短缺與碳排問題。若政策被情感牽制,將難以回應民眾對穩定供電的期待。科學與數據應是決策基礎,核三延役的討論必須回歸理性。
二、核廢料問題:技術進步的解答
反核人士常以「核廢料放哪」質疑核能,但此問題被誇大且已有技術解決方案。現有「室內乾式儲存」技術可安全管理核廢料 40 年以上;新興「深孔處置」(DBD)技術能將廢料注入地下 3 至 5 公里結晶岩層,成本低且空間需求小。
國際上,瑞典、芬蘭等少人多地國家已成功推進核廢料處置計劃,如芬蘭的 Onkalo 深層地質處置場。半導體產業從 30 奈米進展到 5 奈米,突破了當初認為不可能的極限,核廢料處置同樣具前景。應效法國際經驗,積極投入研發與合作,而非以核廢料為藉口拒絕核能。
三、安全評估時間:效率與決心的考驗
有說法稱,核三重啓需五年安全評估,但也有觀點批評這是拖延策略,強調若有決心,五個月即可完成評估;若無意願,五十年也做不完。
雖然民間團體指出,核電廠老舊會遇到故障等問題,例如核一廠燃料匣把手斷裂、核二廠大修後起火再轉又立刻跳機、核三廠反應爐爐水外洩、螺栓斷裂等,但國際經驗顯示,美國與韓國的核電廠延役評估耗時數月至一年,效率取決於政策決心。
核三的設備條件允許延役,技術檢測報告亦顯示設施完好。若繼續拖延,只會讓台灣錯失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機。加速評估、展現執行力,是回應民意、提升政績的具體行動。
四、核電輻射風險:對人體健康的科學評估
反核人士常以核電輻射風險誇大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但支持方辯論時則強調核能技術的進步與安全性。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現代核電廠在正常運作下,輻射劑量遠低於對人體有害的門檻。例如,核電廠周邊居民每年接收的輻射劑量約 0.01 毫西弗(mSv),遠低於天然背景輻射(全球平均 2.4 mSv/年)或醫療 X 光檢查(約 1-10 mSv)。
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報告指出,核電廠事故風險已因技術進步大幅降低,嚴格監管與安全升級使延役的健康風險可控。相比之下,燃煤電廠的空氣污染每年導致全球數百萬人健康受損,核能的健康風險遠低於化石燃料。應以科學數據澄清輻射迷思,推動核三延役以降低對高污染能源的依賴。
五、政治面向:核能是扭轉民意的契機
積極推動核三延役,可回應百姓對穩定供電與減碳的迫切需求。根據 《天下雜誌》 2025 年 8 月、針對 1.5 萬人的獨家民調,七成民眾憂慮缺電並支持核電,特別是年輕與高學歷族群,顯示社會對務實能源政策的期待。
台灣 97% 能源仰賴進口,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2025 年需求量必須達 2,950 萬公噸,但儲量有限且波動性大。再生能源發展計劃進度落後,截至 2023 年底,太陽光電約建置 12.42GW,僅達成目標 20GW 的 62.1%;離岸風力約設置 2.25GW,僅達成目標 5.6GW 的 40.2%;陸上風電約 0.7GW,僅達成目標 1.2GW 的 58.3%。
綠能的達成率顯示目標嚴重落後,短期內根本緩不濟急。核能是過渡期最佳方案,提供穩定基載電力,碳排放近乎為零,符合 2050 淨零目標。國際趨勢顯示,美國計劃新建核電廠,歐盟將核能納入綠色能源藍圖。若與民意對接,積極推動核三延役,將展現務實決策,爭取中間選民支持;反之,若繼續反對核電,只會加深民眾對政府無能的印象。在野勢力若僅一味反對而無建設性方案,也可能引發民怨。
六、明智選擇
民進黨政府與行政院應棄爭議性政治操作,專注用對的人、做對的事。核三延役是展現政績的機會,結合科學數據與七成民意支持,能為能源安全與民心注入強心針。
反核訴求的情感動員應讓位於理性討論,核廢料處置已有技術前景,安全評估的時間障礙可透過決心克服,核能的穩定性與低碳特性是邁向淨零的必經之路。務實推動核能,將是支持度回升的關鍵。核三公投不僅是能源選擇,更是重塑民心、實現政績的轉捩點。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