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宣布自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範圍,首次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的族群納入保障對象,預計每年約13萬人受惠,有助於預防骨折及失能,延長國人健康餘命。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次擴大給付對象包括尚未骨折的糖尿病胰島素使用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高風險族群,以及曾發生遠端橈骨或近端肱骨骨折的患者。健保將為此投入8.65億元經費,讓骨鬆治療從「骨折後治療」轉向「骨折前預防」。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指出,台灣約有150萬名65歲以上長者罹患骨鬆症。骨質疏鬆症被稱為「隱形殺手」,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直到摔倒骨折才發現已嚴重骨鬆。他解釋,骨頭會不斷進行「骨質重塑」,人體骨質狀況在20至30歲達到巔峰,之後隨年齡增長逐漸流失,尤其女性停經後骨質流失更為加速。
陳崇桓提醒,頭枕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的駝背、身高比年輕時矮超過4公分,以及骨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症三大警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篩檢治療。首次骨質疏鬆骨折後,近45%年長者在一年內會再次骨折。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盧俊吉則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骨鬆共病問題不容忽視。台灣近四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超過13%。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患者,使用時間越久、劑量越高,骨折風險也越高,這類患者特別需要提高骨鬆防治意識。
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人口已達19%,預計今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除了常見的三高問題外,骨鬆盛行率位居第四,平均每七位長者就有一人面臨骨鬆問題,此次健保擴大給付政策將有助於提升國人骨骼健康。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