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宇小時候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曾迷路買醬油,如今他成為苗栗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積極幫助其他特殊需求家庭。衛生福利部25日舉辦「擁抱孩子的不一樣」記者會,邀請多位專家分享經驗,呼籲社會更加關注兒童發展議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6%至8%的兒童有發展遲緩,但台灣6歲以下兒童通報比例僅4.3%,實際接受療育者更只有2.7%,顯示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尚未被發現或獲得適當介入。
林彥宇在記者會上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他幼兒園時就出現症狀,小學三年級確診ADHD。由於當時資訊有限,父母擔心藥物副作用而選擇用訓練替代治療,導致他童年充滿挫折。直到大學實習期間照顧一名願意用藥、主動面對病症的ADHD孩子,才讓他意識到自己也該為自己負責,開始接受治療,重新找回生活節奏。
林彥宇30歲時才得知,小時候他出門買醬油卻因追昆蟲而在社區迷走兩小時,媽媽其實一路默默跟在後面邊走邊哭,擔心「這個孩子以後到底該怎麼辦?」如今他投身社工領域,希望成為其他迷惘家庭的支持力量。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2024年全台受虐兒童中,約有兩成具過動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被安置照顧的孩子也多有身心障礙等狀況,另有67.5%的施虐照顧者本身也有身心問題。她強調及早辨識、介入治療的重要性,善用社福與醫療資源才能避免問題惡化。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台灣有超過三成學童一生中可能罹患精神疾病,其中ADHD約占一成。研究發現,10至16歲若心肺和肌力較好,罹患憂鬱、焦慮和ADHD的機率較低,她呼籲提升兒童運動量,並建立社區支持與早期診斷系統。
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針對特殊孩子的教養提出四點建議:家長應與學校建立互信與溝通基礎;參與並支持孩子的學校生活;共同處理校園衝突與困難情境;以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生活習慣與社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