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童從幼稚園開始就明顯比同齡孩童矮小,儘管媽媽嘗試各種方法幫助孩子長高,但上小學後整整一年都沒有明顯成長。經醫師診斷發現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接受適當治療後,最終身高達到178公分,比原本預估高出20公分。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成長門診主治醫師凌儀芝表示,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晚熟」或「會慢慢長上來」,但身高停滯常常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該男童經檢查後發現身高落在同齡兒童的第3百分位以下,若未在生長板閉合前接受治療,預估成年後身高僅為158公分,可能影響自信心、人際互動及未來職業選擇。
凌儀芝醫師指出,臨床評估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與青春期發育狀況,安排骨齡X光檢查、抽血檢驗生長激素與甲狀腺功能,並分析遺傳身高與預測成人身高的差距。透過科學化、系統性評估,家長能更清楚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避免僅憑直覺或長輩經驗判斷。
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不僅影響身高,還可能導致肌肉合成下降影響運動表現,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甚至因肌肉量長期偏低引發膽固醇異常,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凌儀芝建議家長可從兩方面初步評估:孩子與同性別、同年齡族群相比是否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以及一年內是否至少長高4公分。
凌儀芝醫師提醒,許多家長在不了解發育警訊的情況下,誤以為孩子只是「長得慢」而投入大量補品,但實際上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可能與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或睡眠品質不佳等因素有關。除了醫療介入外,日常飲食、睡眠與運動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長高的關鍵不在於「吃得多」,而是「吃得對、睡得好、動得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