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汽車近日針對政府補助爭議發表聲明,引發各界討論。該公司表示網傳獲得上百億政府補助的說法並非事實,強調一直以來都是配合政府政策、合法繳稅、照顧員工並善盡社會責任。
對此,財經評論者Emmy追劇時間提出質疑,回顧了裕隆汽車自1953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她指出,自1960年代起,政府就透過《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為裕隆掃除競爭對手,並實施高關稅保護政策,甚至在1970年代一度禁止日本車進口。
Emmy進一步分析了裕隆在電動車領域獲得的政府支持,包括2006年「台灣整車科專IA計劃」的9億元、2010年「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中的11億元,以及2011至2015年間三個智慧電動車計畫的3.4億元補助。她質疑裕隆在獲得這些補助後的實際成果,指出當年承諾的3000輛電動車最終只交付了約300台,達成率僅10%。
更引人注目的是,Emmy指出裕隆在國內發展不順的同時,卻投入150億與中國東風汽車合作,最終仍以失敗告終。如今裕隆轉為代理已被中國上海汽車收購的MG品牌,被批評成為「中國車的進口商」。
這場爭議引發了公眾對台灣汽車產業政策的反思,許多網友質疑:台灣傾全國之力保護裕隆60年,實施高關稅、禁止競爭、提供各種補貼,最終獲得了什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