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於汝窯,在藝術拍賣市場中非常昂貴的瓷器-瓷胎畫琺瑯。每次藝術拍賣會上出現琺瑯彩,就一定是封面拍品,價格則是”估價待詢”,讓人充滿了神祕與期待。
《清雍正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一對》圖碗造形簡單,口沿處向外微撇,深弧形壁,底接矮圈足。高7.7公分、口徑15.8公分、底徑6.5公分,功能是食器。
清雍正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02。(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圈足中心以琺瑯藍料題書「雍正年製」四字宋體款,外圍雙方框,框線內細外粗。在已罩施透明釉的兩件白碗上,一件彩繪綠柳紅杏,枝頭佇立雙燕,雙燕互望,表情極其生動;另一件彩繪同主題,透過枝頭單燕回望正俯翔飛來的另一隻燕子,而將整個外周壁的畫面聯繫成一幅畫。
若以柳幹生長方向來看,也能明白此對柳燕圖碗,於創作之初似已設想好構圖樣式,故藉由一碗之柳幹向左,另一碗之柳幹向右,表達出成對作品紋樣相互呼應的特色。
同時,兩支碗的另一面,皆以墨書題寫明朝詩人申時行〈應制題扇〉中的兩句詩,像是擬透過「玉剪穿花過,霓賞帶月歸」的詩意,點出雙燕飛過柳蔭的畫意。詩句的引首與句末,又分別以朱紅描繪出「佳麗」、「四時」和「長春」等三枚印文。
雍正朝是琺瑯彩瓷發展的關鍵階段,此器品質精美,繪製細膩,紋樣可對照清郎世寧〈畫仙萼長春〉冊,又結合詩書畫印,展現雍正皇帝的藝術品味,且可對照雍正十二年造辦處檔案,益顯珍貴。
雍正皇帝繼承康熙皇帝的傳統,持續在清宮督促產燒畫琺瑯,影響所及,使得西洋傳教士藝術家郎世寧和他的徒弟林朝楷,以及一些畫畫人如賀金崑、戴桓、湯振基、鄒文玉、譚榮和畫狀元唐岱等,都先後參與畫琺瑯。
不僅如此,在雍正皇帝倡導下,詩書畫印裝飾胎體蔚為流行,讓一件原為普通的碗盤,在精美的畫風與前人詩詞的點綴下,脫胎換骨成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根據造辦處檔案記載,自雍正六年(1728)開始,清宮造辦處已能自行提煉畫琺瑯使用的顏料,故包括西洋琺瑯料、舊有西洋琺瑯料、新煉琺瑯料和新增琺瑯料等四項不同類型的顏料在內,共計三十六種色彩可供選擇,這或是雍正朝畫琺瑯產燒遠比康熙朝蓬勃的原因之一吧。
從文物產造的角度來看,因雍正皇帝下旨發布產造旨令時,不斷強調「內廷恭造之式」以及「呈核再造」的必要性,加上檔案中隨處可見雍正皇帝極為關心瓷胎畫琺瑯的裝飾紋樣,且出現皇帝親自指揮產造的局面。
清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盌2018/4/3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成交HKD2億38,80萬元
(圖片來源: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123100001)
清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盌,2018/4/3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成交HKD2億38,80萬元,相當於RMB1億9,319萬元。
這件康熙年間的經典器物以粉紅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開光,內繪花卉,色彩豔麗,筆觸細膩。底蓋粉紅色“康熙禦制”楷款,加雙方框。此盌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紋飾皆見洋風,施藝創新,史無前例,且以紅料書款,可悉當時尚未受後來藍款法規所限,也未見因循拘謹,應屬康熙年間琺瑯作早期禦瓷。此盌年代雖早,卻又胎佳色雅,藝技精湛,遠勝試驗雛例,極其珍罕。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80-清雍正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一對】。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0604322e-4e98-4f6a-b2f6-c4e0fe524e0c
僅次於汝窯,在藝術拍賣市場中非常昂貴的瓷器-瓷胎畫琺瑯。 每次藝術拍賣會上出現琺瑯彩,就一定是封面拍品,價格則是”估價待詢”,讓人充滿了神祕與期待。
《清雍正 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 一對》圖碗造形簡單,口沿處向外微撇,深弧形壁,底接矮圈足。高7.7公分、口徑15.8公分、底徑6.5公分,功能是食器。

清雍正 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02。(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圈足中心以琺瑯藍料題書「雍正年製」四字宋體款,外圍雙方框,框線內細外粗。在已罩施透明釉的兩件白碗上,一件彩繪綠柳紅杏,枝頭佇立雙燕,雙燕互望,表情極其生動;另一件彩繪同主題,透過枝頭單燕回望正俯翔飛來的另一隻燕子,而將整個外周壁的畫面聯繫成一幅畫。
若以柳幹生長方向來看,也能明白此對柳燕圖碗,於創作之初似已設想好構圖樣式,故藉由一碗之柳幹向左,另一碗之柳幹向右,表達出成對作品紋樣相互呼應的特色。
同時,兩支碗的另一面,皆以墨書題寫明朝詩人申時行〈應制題扇〉中的兩句詩,像是擬透過「玉剪穿花過,霓賞帶月歸」的詩意,點出雙燕飛過柳蔭的畫意。詩句的引首與句末,又分別以朱紅描繪出「佳麗」、「四時」和「長春」等三枚印文。
雍正朝是琺瑯彩瓷發展的關鍵階段,此器品質精美,繪製細膩,紋樣可對照清郎世寧〈畫仙萼長春〉冊,又結合詩書畫印,展現雍正皇帝的藝術品味,且可對照雍正十二年造辦處檔案,益顯珍貴。
雍正皇帝繼承康熙皇帝的傳統,持續在清宮督促產燒畫琺瑯,影響所及,使得西洋傳教士藝術家郎世寧和他的徒弟林朝楷,以及一些畫畫人如賀金崑、戴桓、湯振基、鄒文玉、譚榮和畫狀元唐岱等,都先後參與畫琺瑯。
不僅如此,在雍正皇帝倡導下,詩書畫印裝飾胎體蔚為流行,讓一件原為普通的碗盤,在精美的畫風與前人詩詞的點綴下,脫胎換骨成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根據造辦處檔案記載,自雍正六年(1728)開始,清宮造辦處已能自行提煉畫琺瑯使用的顏料,故包括西洋琺瑯料、舊有西洋琺瑯料、新煉琺瑯料和新增琺瑯料等四項不同類型的顏料在內,共計三十六種色彩可供選擇,這或是雍正朝畫琺瑯產燒遠比康熙朝蓬勃的原因之一吧。
從文物產造的角度來看,因雍正皇帝下旨發布產造旨令時,不斷強調「內廷恭造之式」以及「呈核再造」的必要性,加上檔案中隨處可見雍正皇帝極為關心瓷胎畫琺瑯的裝飾紋樣,且出現皇帝親自指揮產造的局面。

清康熙 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盌 2018/4/3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 成交HKD 2億38,80萬元
清康熙 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盌,2018/4/3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成交HKD 2億38,80萬元,相當於RMB 1億9,319萬元。
這件康熙年間的經典器物以粉紅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開光,內繪花卉,色彩豔麗,筆觸細膩。底蓋粉紅色“康熙禦制”楷款,加雙方框。此盌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紋飾皆見洋風,施藝創新,史無前例,且以紅料書款,可悉當時尚未受後來藍款法規所限,也未見因循拘謹,應屬康熙年間琺瑯作早期禦瓷。此盌年代雖早,卻又胎佳色雅,藝技精湛,遠勝試驗雛例,極其珍罕。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80-清雍正 瓷胎畫琺瑯柳燕圖碗一對】。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0604322e-4e98-4f6a-b2f6-c4e0fe524e0c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