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2025!發現台灣未來的另一種「政治選擇」?
2024-12-03 15:00 撰稿 / 韋安 資深媒體人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愛」與「和諧」、「包容」已被印證,是東西方思想哲人,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孔子、老子,2500前開始異曲同工發明出來,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核心法則。2025的台灣,要溫故知新,對未來做出怎樣選擇和抉擇?「愛與包容」不僅僅是空洞的口號和修飾,而是一個可實踐的「戰略方針」。可以讓台灣經濟發展、文明升華,擺脫「困境」,灑脫「快進」。最近涉獵研究,東西方歷史上50幾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學家,所思所為的概要精華。快轉瀏覽這些頂尖思想者,如何從根本問題出發,找尋人類個體及群體生存規則,進而改變人類命運和歷史軌跡。發現,凡對人類文明進步,有重大貢獻的,對東西方世界發展,起到關鍵影響作用的那些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中,都有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共通的「本質」。而從這個「本質」為思想起點,才在過去2500年間,帶給世界難以想象的變化。一、從哲學與思想中尋找「愛」的本質這些在歷史長河中,能對東西方社會、文化、制度,產生深刻且長遠影響的思考達人們,其思想和價值體系的源頭,都是以簡單平凡的「愛」,為核心來展開。並通過教育、理性與包容的實踐,推動了人類,在過去2千多年中的進步與發展。公元前六世紀至前四世紀,東西方文明同時開始轉型的「軸心時代」,西方哲學奠基者如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其思想以理性和啟蒙為核心。他們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愛」與教育,引導年輕人認識真理與理解他人,倡導和平與和諧的社會秩序,而非依靠戰爭與征服。•蘇格拉底的對話法:他的「產婆術」啟發了後世教育理念,認為通過對話和質疑,可以幫助人們尋找真理,建立基於理性的「愛」與和諧關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了一個以正義、「愛」與和諧為核心的理想社會。•亞里士多德則提出「友愛」(philia)的概念,將其視為維繫社會凝聚力與倫理基礎的關鍵。而同一時期在東方,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同樣根植於「愛」與「包容」。•孔子的仁「愛」思想:他提出「仁者愛人」,並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奠定了東方倫理體系的基礎。主張「愛」與仁德可以消解分歧,讓人際關係更加穩固。這一思想強調相互尊重,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老子則以「無為而治」的哲學傳遞自然共存的智慧,追求一種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避免因爭奪和對抗帶來的破壞。宗教領域中的東方的釋迦牟尼,與耶穌(JesusChrist)同樣以「愛」為中心思想,深刻影響了全球的倫理觀與價值觀念:•釋迦牟尼通過「慈悲」教化眾生,幫助人們超越痛苦與欲望,實現心靈的平和與社會的和諧。他的「眾生平等」理念突破了社會階層的限制,強調所有生命都應受到尊重與關懷。他提出「戒殺生、行善法」,希望以無私的「慈悲」推動個人與社會的成長。•耶穌則以「愛人如己」為核心教義,提倡寬容與無私的「愛」,鼓勵人們以「愛」化解仇恨,即使是敵人也應給予「愛」與包容。建設一個更加公義的世界,他的思想成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重要基石。而與這些哲學家和思想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以軍事或政治手段,參與領導改變人類社會的歷史人物,如西方的凱撒大帝(JuliusCaesar)與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theGreat),以及東方的政治軍事家商鞅、李斯,與東方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政治和軍事家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雖然成功解決了一些短期問題,甚至推動了國家統一或政策制度改革,但他們的影響,對推動人類幸福和進步,恐怕都比不上,從社會及文化根本法則進行改變的思想及哲學家。用俗話來講,前者們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所面對的「戰術」問題,而後者們則是,發現和解決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二、經濟活動中「愛」的力量現代社會成功企業家們也驗證「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一位科技產業界前輩,常分享他們那代走出台灣,走向世界的成功商業經驗。四十多年前,他們抱著「世界大同」、「博愛」、「與人為善」格局情操,當時台灣還沒起來,但用「愛」的心胸,到全世界各地不僅做生意,也四處找朋友、交朋友。把全球客戶變成朋友般的合作夥伴,熱絡密切交流資訊掌握商機;及時分享經驗,共同尋求解決難題方案。幫助了「朋友」,同時壯大自身企業壯,也推動了台灣整個經濟的發展。這位走遍世界的企業人,永遠保持對人、對事,有寬容、包容的同理之心。我對歷史人物的批評質疑時,他會勸告「何必」?覺得「過去式」的上代人,有其時代背景限制,才會那樣做。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現在這樣更好的方法和制度解決問題。不要太過嚴苛和天天「翻舊賬」,而忽視從他們身上學習經驗,和汲取教訓。人要選擇快樂未來,還是被痛苦的過去所捆綁!對於年輕一代,這位大佬則強調尊重和「愛護」。去鼓勵小草發揮所長,容忍他們犯錯失誤。他認為在網絡時代,年輕人善於分享技術應用新知、交流經驗共同學習成長。網絡世界內信息快速傳播與資源共享,全球年輕人通過協作互助,不斷創新推動科技新經濟持續發展進步。大佬說,要理解現在年輕人的痛苦,平常心看待他們的憤怒激進(誰年輕不是)。但要包容「愛護」小草,讓他們理解只有從「博愛」與人為善,與他人合作包容中,才可以成長壯大自己。因為靠一己之力,是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非常重要的一點,網路世界應該是年輕人用來找朋友、找友誼,交換資源共同協作創造機遇。而不是,互相攻防吵架製造敵人,匿名講惡言、撂狠話,滋生仇恨對立隔閡,當成可以逃避現實壓力的暗室。若大人們有包容的「愛心」,像這位企業家一樣,從小草身上看到的是「希望」與活力,而非「麻煩」與問題。要認知到小草世代在新經濟浪潮中,是學習掌握AI新科技的先鋒,和應用和創新的主力大軍。他們不僅能夠創造台灣未來經濟新時代,也可以用所掌握新科技、新知識,來改變現在「老人們」,無法做到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改革完善。要給年輕一代的,是時間和關愛的溫暖,而不是嘮叨埋怨和一味批評。或者認為他們無知,容易盲從被騙。他們以後會有樣學樣,加以學習和回報。企業大佬由「博愛」、「世界大同」觀而衍生,對過去世代選擇寬容,跳出陰鬱;對現在世代,與人為善為友,群力合作共好;對未來世代包容愛護,鼓勵期待。這種以「愛」為本質的思想觀,讓他事業成功,而得以公益助人眾多。並且,他總是比常人快樂灑脫。他提到過多次,什麼樣的內在心境,就會創造出外在人生場景。要有博愛與寬容之心,與人為友,不與人為敵,就能得到善的循環,和溫暖回報。學會「登高、望遠、不二過」,包容他人而非糾結恩怨,才會把路走的越寬越遠越快樂。三、由「愛」而生的批判是社會推動力在社會層面,許多意見領袖的言論雖然強烈直接,但背後帶著「愛」與責任感。他們不僅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試圖為社會帶來改變,表達對公平與進步的迫切期待。郭正亮就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郭的言論風格,常帶有強烈的批判性,有時甚至顯得激烈直接和震撼,但這背後並非情緒的宣洩,而是一種對現實的關注和對未來的深沉憂慮。他的批評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於那種「怒中帶淚」的情感——憤怒更多是對問題的本質,而非針對個人,並在對事實的分析中,透露出對社會發展的憂思。尤其是在YT國際政經直播節目中,郭的專業性與自我責任感更加突出。他會廣泛收集並研讀多語種的全球資訊,包括英文、日文、法文等,形成對議題的深刻理解。與其他節目可能僅有三到五個資訊點相比,他常常能在一集節目中引入十幾個豐富且重要的資訊來源,為觀眾提供全面而多角度的切入。這種準備背後,是國對觀眾的真誠和嚴肅心態。他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批評或爭辯,而是希望以充足的事實和資訊,給社會一個反思的方向,甚至找到可能的改變途徑。郭正亮的言論看似嚴厲,實則充滿溫度、善意。以深刻的洞察力,與海量豐富的資訊和知識架構,為觀眾剖析時事。「阿亮之怒」不是嘩眾取寵,不是為了製造對立,而是出於對社會公眾的追求。他看不得弱勢群體被忽視,無法容忍有人在體制中受到不公平對待,也擔憂當前的一些政策和行動,會傷害到更多人的未來。他的批判不是為了破壞或攻擊,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聲音,來讓大家面對和一起來「解決問題」。郭成了當下最敢言的「批判者」,多次公開抨擊一些政策不公或缺乏長遠規劃。他的激烈言辭,背後是對公眾利益的深切關懷。他憂心一些決策可能對台灣人造成的傷害,因此選擇站在最前線,用自己極具衝擊力的批評,喚醒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重視。在與郭正亮的批評形成對比的,是另一種「憤怒的批判」,出發點則並非源於「愛」,而是來自恐懼、怨恨、對現實的不滿,或執著於捍衛意識形態立場。這種批評常常夾雜著情緒化的怒火,而非真正在問題上提出解決方案。這種由恨而生的「憤怒與批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往往只會加劇社會的對立與分裂,無助於社會的實質進步。因此,由「愛」而生的批評,與因恨而起的攻擊,具有本質上的區別。由「愛」驅動的批評,目的是推動社會向善,解決不公與矛盾;而因恨而起的攻擊,只會讓人們陷入對立與仇視。真正有價值、正向作用的批判,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愛」的驅動力。這種批評雖然可能會引發震撼,但它背後的「愛」與責任感,才是促進社會變革和進步的關鍵力量。四、「愛」的經濟力與台灣發展未來社會與經濟的進步,需要「愛」與包容作為核心動力。在現代社會中,「愛」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股推動進步的力量,能促成合作並產生「1+1大於2」的效應。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加速科技創新,也讓知識與資源的交流更加順暢,從而推動整體經濟發展。人類能成為地球生物的主宰者,並在2500年間取得物質進步的突破,離不開「軸心時代」的啟示。公元前六世紀,東西方的思想哲人們同時發現,「愛」與「和諧」應成為人類發展的核心理念,並倡導較寬容的社會制度。這一思想終結了奴隸制社會,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飛躍。當人類擺脫奴隸制,由暴力脅迫與恐懼驅使的生產分工,轉向更多自由與非強迫的和諧協作時,生產力與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科技進步更是突飛猛進。美國解放黑奴的歷史便是例證之一。隨著南北戰爭結束與奴隸制的廢除,非裔美國人在自由體制下逐漸融入社會,為經濟增長與文化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整體社會的生產力與多元性大幅提升。這些改變進一步印證了友愛與包容對經濟和文明發展的關鍵意義。與此相反,若當代的國家,社會充滿對立、恐懼、猜忌和仇恨,往往淪陷於相互「攻擊」與「防禦」的惡性循環。內部合作的機會大幅減少,外部的聯繫也被削弱,最終喪失進步的力量與動能。當前的台灣正處於內外挑戰並存的關鍵時刻,社會需要重拾「寬容」、「忍耐」、「相互尊重」與「包容」的力量。「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有以此為核心價值,台灣才能在經濟與社會層面實現可持續的進步與發展。如果經濟發展中出現內耗或對立,不僅無法形成有效合作,還可能導致整體的退步。經濟實力是台灣自我保護的重要資本。在全球化加速資本流動的時代,「金錢資本」是生存能力的基礎。只有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台灣才能穩定內部,並與外部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透過「互助」與「互利」實現長期穩定與繁榮。如果台灣的經濟規模能從目前的7000億美元提升至1.5兆美元,國家的影響力將大幅提升。強大的經濟實力不僅能幫助台灣應對生存與安全挑戰,還能吸引全球合作夥伴,與各國建立「共榮共利」的經濟聯盟,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與競爭力。「愛」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基本。透過友愛與包容,台灣能在國際挑戰與內部矛盾中找到解決之道,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經濟的繁榮。唯有憑藉「愛與包容」的力量,台灣才能迎接更光明的未來,在全球化浪潮中穩步前行,塑造更具競爭力與影響力的國際形象。五、「他們」已在做了「愛與包容」,能讓台灣變得更強大、更團結、更有未來!它能!讓台灣內部減少對立與分裂,實現真正的合作,讓社會更加穩定。它能!創造更多經濟與科技進步的機會,推動產業升級,讓台灣在國際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它能!拉近台灣與世界的距離,建立更緊密的國際合作關係,吸引更多國家共同參與「共榮共利」。不過,在當今極化和顏色壁壘分明的政治環境中,主張「愛與包容」理念的政治人,實在冷門稀缺寥寥可數。而前立委院長王金平,是其中之一。無論台上台下,他幾十年來都呼籲,力促台灣社會及政黨間要和解、包容。2019年10月,王金平在離開44年立院生涯的「告別演說」中,苦心勸慰各黨各派,「尊重少數、包容多元、接納異見」,是民主政治和國會文化的「三大要素」。而離開公職後,王仍在倡導中華文化中古老儒道思想家,所推崇的中庸、中道,就是博愛、仁義。他一直都在努力追求推動,社會和諧、藍綠和解。認為只有朝野和諧、社會團結,才能實現兩岸和平、台灣安全。而另一位仍在政壇一線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也是「愛與包容」的政治實踐者。2022年九合一市長連任選戰中,每當選舉造勢活動,侯總是大聲呼喊:「大家都愛這塊土地,吵架有什麼意思?要團結台灣所有人民,台灣才有希望跟機會」。「給予、有愛、關懷包容」,是侯友宜一貫的政治風格。他在政壇幾乎從不批評黨外的對手,和非議黨內的同志,認為「給他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在政治路上,侯友宜堅持以「好好做事」,用政績與他人競爭,而排斥政治攻防和鬥爭。他強調,「台灣不應該分你我,每到選戰國家就撕裂」,而呼籲,政治應該「團結人民」、「團結台灣」。這樣,國家人民社會才能一起「團結向前」。只有,這種屬於非主流,「愛與包容」的政治格調,能夠成為一股新風氣;只有,台灣社會對政治定義以「愛」為核心,而非「戰力」,包容彼此的不同,團結合作共進;台灣才將會擁有一個,穩定安全繁榮的社會和政經環境,長久和平生存發展的未來空間。●●●台灣未來「選擇與抉擇」?2500年前「軸心時代」,東西方的思想哲人們,發現了「愛」、「仁」、「和諧」。從「包容」一切開始,走出粗礦的野蠻、奴役、恐懼、仇恨,以良善的願望追求喜樂,以集體合作團結的智慧迸發,帶來進步和文明。從遊牧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人人合作、全球化,創造了資訊革命,又帶來現在AI人工智慧新經濟浪潮。「救贖你眼中的罪人,而非置其於死地」!「要給罪人悔改的機會!不然,壞人更壞,好人會跟著更倒霉」!所謂,主流進步價值、政治正確的擁護者,和這樣那樣的主義和理念的堅持者,午夜夢回?問自己:心中到底是恐懼、憤怒、仇恨多一點?還是愛、悲憫、希望、快樂多一點?「愛」與「和諧」、「包容」已被印證,是東西方思想哲人,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孔子、老子,2500前開始異曲同工發明出來,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核心法則。「愛與包容」不僅僅是空洞的口號和修飾,而是一個可實踐的「戰略方針」。可以讓台灣經濟發展、文明升華,擺脫「困境」,灑脫「快進」。也不是一個「希望」而已,而是只要台灣人願意一起參與,就能實現我們要的共同目標。2025的台灣,對於這樣「未來選擇」的選項,又有多少人願意做出抉擇?
「愛」與「和諧」、「包容」已被印證,是東西方思想哲人,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孔子、老子,2500前開始異曲同工發明出來,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核心法則。
2025的台灣,要溫故知新,對未來做出怎樣選擇和抉擇?
「愛與包容」不僅僅是空洞的口號和修飾,而是一個可實踐的「戰略方針」。可以讓台灣經濟發展、文明升華,擺脫「困境」,灑脫「快進」。
最近涉獵研究,東西方歷史上50幾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學家,所思所為的概要精華。快轉瀏覽這些頂尖思想者,如何從根本問題出發,找尋人類個體及群體生存規則,進而改變人類命運和歷史軌跡。
發現,凡對人類文明進步,有重大貢獻的,對東西方世界發展,起到關鍵影響作用的那些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中,都有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共通的「本質」。而從這個「本質」為思想起點,才在過去2500年間,帶給世界難以想象的變化。
一、從哲學與思想中尋找「愛」的本質
這些在歷史長河中,能對東西方社會、文化、制度,產生深刻且長遠影響的思考達人們,其思想和價值體系的源頭,都是以簡單平凡的「愛」,為核心來展開。並通過教育、理性與包容的實踐,推動了人類,在過去2千多年中的進步與發展。
公元前六世紀至前四世紀,東西方文明同時開始轉型的「軸心時代」,西方哲學奠基者如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其思想以理性和啟蒙為核心。他們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愛」與教育,引導年輕人認識真理與理解他人,倡導和平與和諧的社會秩序,而非依靠戰爭與征服。
• 蘇格拉底的對話法:他的「產婆術」啟發了後世教育理念,認為通過對話和質疑,可以幫助人們尋找真理,建立基於理性的「愛」與和諧關係。
•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了一個以正義、「愛」與和諧為核心的理想社會。
• 亞里士多德則提出「友愛」(philia)的概念,將其視為維繫社會凝聚力與倫理基礎的關鍵。
而同一時期在東方,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同樣根植於「愛」與「包容」。
• 孔子的仁「愛」思想:他提出「仁者愛人」,並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奠定了東方倫理體系的基礎。主張「愛」與仁德可以消解分歧,讓人際關係更加穩固。這一思想強調相互尊重,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
• 老子則以「無為而治」的哲學傳遞自然共存的智慧,追求一種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避免因爭奪和對抗帶來的破壞。
宗教領域中的東方的釋迦牟尼,與耶穌(Jesus Christ)同樣以「愛」為中心思想,深刻影響了全球的倫理觀與價值觀念:
• 釋迦牟尼通過「慈悲」教化眾生,幫助人們超越痛苦與欲望,實現心靈的平和與社會的和諧。他的「眾生平等」理念突破了社會階層的限制,強調所有生命都應受到尊重與關懷。他提出「戒殺生、行善法」,希望以無私的「慈悲」推動個人與社會的成長。
• 耶穌則以「愛人如己」為核心教義,提倡寬容與無私的「愛」,鼓勵人們以「愛」化解仇恨,即使是敵人也應給予「愛」與包容。建設一個更加公義的世界,他的思想成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重要基石。
而與這些哲學家和思想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以軍事或政治手段,參與領導改變人類社會的歷史人物,如西方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與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以及東方的政治軍事家商鞅、李斯,與東方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政治和軍事家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雖然成功解決了一些短期問題,甚至推動了國家統一或政策制度改革,但他們的影響,對推動人類幸福和進步,恐怕都比不上,從社會及文化根本法則進行改變的思想及哲學家。
用俗話來講,前者們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所面對的「戰術」問題,而後者們則是,發現和解決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
二、經濟活動中「愛」的力量
現代社會成功企業家們也驗證「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一位科技產業界前輩,常分享他們那代走出台灣,走向世界的成功商業經驗。
四十多年前,他們抱著「世界大同」、「博愛」、「與人為善」格局情操,當時台灣還沒起來,但用「愛」的心胸,到全世界各地不僅做生意,也四處找朋友、交朋友。
把全球客戶變成朋友般的合作夥伴,熱絡密切交流資訊掌握商機;及時分享經驗,共同尋求解決難題方案。幫助了「朋友」,同時壯大自身企業壯,也推動了台灣整個經濟的發展。
這位走遍世界的企業人,永遠保持對人、對事,有寬容、包容的同理之心。我對歷史人物的批評質疑時,他會勸告「何必」?覺得「過去式」的上代人,有其時代背景限制,才會那樣做。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現在這樣更好的方法和制度解決問題。不要太過嚴苛和天天「翻舊賬」,而忽視從他們身上學習經驗,和汲取教訓。人要選擇快樂未來,還是被痛苦的過去所捆綁!
對於年輕一代,這位大佬則強調尊重和「愛護」。去鼓勵小草發揮所長,容忍他們犯錯失誤。他認為在網絡時代,年輕人善於分享技術應用新知、交流經驗共同學習成長。網絡世界內信息快速傳播與資源共享,全球年輕人通過協作互助,不斷創新推動科技新經濟持續發展進步。
大佬說,要理解現在年輕人的痛苦,平常心看待他們的憤怒激進(誰年輕不是)。但要包容「愛護」小草,讓他們理解只有從「博愛」與人為善,與他人合作包容中,才可以成長壯大自己。因為靠一己之力,是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非常重要的一點,網路世界應該是年輕人用來找朋友、找友誼,交換資源共同協作創造機遇。而不是,互相攻防吵架製造敵人,匿名講惡言、撂狠話,滋生仇恨對立隔閡,當成可以逃避現實壓力的暗室。
若大人們有包容的「愛心」,像這位企業家一樣,從小草身上看到的是「希望」與活力,而非「麻煩」與問題。要認知到小草世代在新經濟浪潮中,是學習掌握AI新科技的先鋒,和應用和創新的主力大軍。他們不僅能夠創造台灣未來經濟新時代,也可以用所掌握新科技、新知識,來改變現在「老人們」,無法做到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改革完善。
要給年輕一代的,是時間和關愛的溫暖,而不是嘮叨埋怨和一味批評。或者認為他們無知,容易盲從被騙。他們以後會有樣學樣,加以學習和回報。
企業大佬由「博愛」、「世界大同」觀而衍生,對過去世代選擇寬容,跳出陰鬱;對現在世代,與人為善為友,群力合作共好;對未來世代包容愛護,鼓勵期待。這種以「愛」為本質的思想觀,讓他事業成功,而得以公益助人眾多。並且,他總是比常人快樂灑脫。
他提到過多次,什麼樣的內在心境,就會創造出外在人生場景。要有博愛與寬容之心,與人為友,不與人為敵,就能得到善的循環,和溫暖回報。學會「登高、望遠、不二過」,包容他人而非糾結恩怨,才會把路走的越寬越遠越快樂。
三、由「愛」而生的批判是社會推動力
在社會層面,許多意見領袖的言論雖然強烈直接,但背後帶著「愛」與責任感。他們不僅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試圖為社會帶來改變,表達對公平與進步的迫切期待。郭正亮就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
郭的言論風格,常帶有強烈的批判性,有時甚至顯得激烈直接和震撼,但這背後並非情緒的宣洩,而是一種對現實的關注和對未來的深沉憂慮。他的批評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於那種「怒中帶淚」的情感——憤怒更多是對問題的本質,而非針對個人,並在對事實的分析中,透露出對社會發展的憂思。
尤其是在YT國際政經直播節目中,郭的專業性與自我責任感更加突出。他會廣泛收集並研讀多語種的全球資訊,包括英文、日文、法文等,形成對議題的深刻理解。與其他節目可能僅有三到五個資訊點相比,他常常能在一集節目中引入十幾個豐富且重要的資訊來源,為觀眾提供全面而多角度的切入。
這種準備背後,是國對觀眾的真誠和嚴肅心態。他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批評或爭辯,而是希望以充足的事實和資訊,給社會一個反思的方向,甚至找到可能的改變途徑。
郭正亮的言論看似嚴厲,實則充滿溫度、善意。以深刻的洞察力,與海量豐富的資訊和知識架構,為觀眾剖析時事。「阿亮之怒」不是嘩眾取寵,不是為了製造對立,而是出於對社會公眾的追求。
他看不得弱勢群體被忽視,無法容忍有人在體制中受到不公平對待,也擔憂當前的一些政策和行動,會傷害到更多人的未來。他的批判不是為了破壞或攻擊,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聲音,來讓大家面對和一起來「解決問題」。
郭成了當下最敢言的「批判者」,多次公開抨擊一些政策不公或缺乏長遠規劃。他的激烈言辭,背後是對公眾利益的深切關懷。他憂心一些決策可能對台灣人造成的傷害,因此選擇站在最前線,用自己極具衝擊力的批評,喚醒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重視。
在與郭正亮的批評形成對比的,是另一種「憤怒的批判」,出發點則並非源於「愛」,而是來自恐懼、怨恨、對現實的不滿,或執著於捍衛意識形態立場。這種批評常常夾雜著情緒化的怒火,而非真正在問題上提出解決方案。這種由恨而生的「憤怒與批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往往只會加劇社會的對立與分裂,無助於社會的實質進步。
因此,由「愛」而生的批評,與因恨而起的攻擊,具有本質上的區別。由「愛」驅動的批評,目的是推動社會向善,解決不公與矛盾;而因恨而起的攻擊,只會讓人們陷入對立與仇視。真正有價值、正向作用的批判,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愛」的驅動力。這種批評雖然可能會引發震撼,但它背後的「愛」與責任感,才是促進社會變革和進步的關鍵力量。
四、 「愛」的經濟力與台灣發展未來
社會與經濟的進步,需要「愛」與包容作為核心動力。在現代社會中,「愛」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股推動進步的力量,能促成合作並產生「1+1大於2」的效應。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加速科技創新,也讓知識與資源的交流更加順暢,從而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人類能成為地球生物的主宰者,並在2500年間取得物質進步的突破,離不開「軸心時代」的啟示。公元前六世紀,東西方的思想哲人們同時發現,「愛」與「和諧」應成為人類發展的核心理念,並倡導較寬容的社會制度。這一思想終結了奴隸制社會,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飛躍。
當人類擺脫奴隸制,由暴力脅迫與恐懼驅使的生產分工,轉向更多自由與非強迫的和諧協作時,生產力與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科技進步更是突飛猛進。
美國解放黑奴的歷史便是例證之一。隨著南北戰爭結束與奴隸制的廢除,非裔美國人在自由體制下逐漸融入社會,為經濟增長與文化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整體社會的生產力與多元性大幅提升。這些改變進一步印證了友愛與包容對經濟和文明發展的關鍵意義。
與此相反,若當代的國家,社會充滿對立、恐懼、猜忌和仇恨,往往淪陷於相互「攻擊」與「防禦」的惡性循環。內部合作的機會大幅減少,外部的聯繫也被削弱,最終喪失進步的力量與動能。
當前的台灣正處於內外挑戰並存的關鍵時刻,社會需要重拾「寬容」、「忍耐」、「相互尊重」與「包容」的力量。「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有以此為核心價值,台灣才能在經濟與社會層面實現可持續的進步與發展。如果經濟發展中出現內耗或對立,不僅無法形成有效合作,還可能導致整體的退步。
經濟實力是台灣自我保護的重要資本。在全球化加速資本流動的時代,「金錢資本」是生存能力的基礎。只有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台灣才能穩定內部,並與外部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透過「互助」與「互利」實現長期穩定與繁榮。
如果台灣的經濟規模能從目前的7000億美元提升至1.5兆美元,國家的影響力將大幅提升。強大的經濟實力不僅能幫助台灣應對生存與安全挑戰,還能吸引全球合作夥伴,與各國建立「共榮共利」的經濟聯盟,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與競爭力。
「愛」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基本。透過友愛與包容,台灣能在國際挑戰與內部矛盾中找到解決之道,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經濟的繁榮。唯有憑藉「愛與包容」的力量,台灣才能迎接更光明的未來,在全球化浪潮中穩步前行,塑造更具競爭力與影響力的國際形象。
五、「他們」已在做了
「愛與包容」,能讓台灣變得更強大、更團結、更有未來!
它能!讓台灣內部減少對立與分裂,實現真正的合作,讓社會更加穩定。它能!創造更多經濟與科技進步的機會,推動產業升級,讓台灣在國際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它能!拉近台灣與世界的距離,建立更緊密的國際合作關係,吸引更多國家共同參與「共榮共利」。
不過,在當今極化和顏色壁壘分明的政治環境中,主張「愛與包容」理念的政治人,實在冷門稀缺寥寥可數。而前立委院長王金平,是其中之一。無論台上台下,他幾十年來都呼籲,力促台灣社會及政黨間要和解、包容。
2019年10月,王金平在離開44年立院生涯的「告別演說」中,苦心勸慰各黨各派,「尊重少數、包容多元、接納異見」,是民主政治和國會文化的「三大要素」。而離開公職後,王仍在倡導中華文化中古老儒道思想家,所推崇的中庸、中道,就是博愛、仁義。他一直都在努力追求推動,社會和諧、藍綠和解。認為只有朝野和諧、社會團結,才能實現兩岸和平、台灣安全。
而另一位仍在政壇一線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也是「愛與包容」的政治實踐者。2022年九合一市長連任選戰中,每當選舉造勢活動,侯總是大聲呼喊:「大家都愛這塊土地,吵架有什麼意思?要團結台灣所有人民,台灣才有希望跟機會」。
「給予、有愛、關懷包容」,是侯友宜一貫的政治風格。他在政壇幾乎從不批評黨外的對手,和非議黨內的同志,認為「給他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在政治路上,侯友宜堅持以「好好做事」,用政績與他人競爭,而排斥政治攻防和鬥爭。
他強調,「台灣不應該分你我,每到選戰國家就撕裂」,而呼籲,政治應該「團結人民」、「團結台灣」。這樣,國家人民社會才能一起「團結向前」。
只有,這種屬於非主流,「愛與包容」的政治格調,能夠成為一股新風氣;只有,台灣社會對政治定義以「愛」為核心,而非「戰力」,包容彼此的不同,團結合作共進;台灣才將會擁有一個,穩定安全繁榮的社會和政經環境,長久和平生存發展的未來空間。
●●●台灣未來「選擇與抉擇」?
2500年前「軸心時代」,東西方的思想哲人們,發現了「愛」、「仁」、「和諧」。從「包容」一切開始,走出粗礦的野蠻、奴役、恐懼、仇恨,以良善的願望追求喜樂,以集體合作團結的智慧迸發,帶來進步和文明。從遊牧農業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人人合作、全球化,創造了資訊革命,又帶來現在AI人工智慧新經濟浪潮。
「救贖你眼中的罪人,而非置其於死地」!「要給罪人悔改的機會!不然,壞人更壞,好人會跟著更倒霉」!
所謂,主流進步價值、政治正確的擁護者,和這樣那樣的主義和理念的堅持者,午夜夢回?問自己:心中到底是恐懼、憤怒、仇恨多一點?還是愛、悲憫、希望、快樂多一點?
「愛」與「和諧」、「包容」已被印證,是東西方思想哲人,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孔子、老子,2500前開始異曲同工發明出來,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核心法則。
「愛與包容」不僅僅是空洞的口號和修飾,而是一個可實踐的「戰略方針」。可以讓台灣經濟發展、文明升華,擺脫「困境」,灑脫「快進」。也不是一個「希望」而已,而是只要台灣人願意一起參與,就能實現我們要的共同目標。
2025的台灣,對於這樣「未來選擇」的選項,又有多少人願意做出抉擇?
現正直播
- 分享:
-
-
也許您會感興趣
台積電作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僅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
2024-11-29 10:17
2024年,人工智慧(AI)浪潮加速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競
2024-11-28 23:10
「我們棒球隊」奪得世界12強冠軍,本應是舉國同慶的大事。
2024-11-26 13:56
柯文哲與民眾黨正面臨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司法案件如影隨
2024-11-21 19:50
國民黨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之一,曾經是國內的政治主導
2024-11-21 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