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性騷案沸沸揚揚遍地開花,從黨而政再轉杏壇,最近則燒到娛樂演藝圈,演藝圈從不缺八卦,近日牽扯到的大牌藝人,更是爆炸性演出,臉書道歉已不稀奇,而是自裁、闖記者會痛哭;台灣流行一窩蜂,從早期排隊買蛋塔、養電子雞,到近期瘋甜甜圈、拉麵、迴轉壽司,新事物傳到台灣都會像出疹子般鬧一陣子,因此性騷案從Me too一路變成You too,也就不奇怪了。
任何東西或概念移植到台灣都會質變,這是台灣人海洋性格的展現,既求新又求變,也就是橘逾淮一定演化成枳,Me too在西方的概念是「自我揭露」,經由事件過程的回想揭露,得到心理壓力的釋放紓解,從禁錮中得到解放,成就自我救贖,其功能如同天主教的告解;但You too卻是「指控對方」,這是東方社會的報復心理,讓對方身敗名裂,心懷恨意的人抱著玉石俱焚心態,別有心思的指控者,則是藉貶抑對方拉抬自己,創造知名度,提升點閱率。
這是網路時代獨有的現象,「創造知名度,提升點閱率」是煙火似爆紅,有句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話說,網路時代人人可以紅15分鐘,就是這個意思,但要「創造知名度,提升點閱率」,則必須指控對象是somebody,才能蹭到,不是找沒人理會的nobody,這是為什麼近日的性騷指控都發生在名人圈的原因,而並不是台灣基層社會都溫良恭儉讓,平靜無波,只有上層社會才亂七八糟;指控somebody有新聞價值,才會滿足網民或閱聽人的偷窺慾。
名人性騷為什麼有新聞價值?翻翻新聞學教科書就可以得到答案,名人性騷事件至少符合四個新聞價值元素。
人的顯著性:所謂Name makes news,名字才能創造新聞,有些新聞學教科書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是想當然爾,試問,馬小九咬馬英九、蔡想想咬蔡英文是不是新聞?名人一舉一動都可能是新聞,你搔頭是新聞嗎,當然不是,但柯文哲搔頭卻是新聞。所以啦,名人性騷,不管是大官、名教授、大作家、大牌藝人都會是新聞,咬定這些somebody才上得了報,而想紅的指控方才會被媒體同時拉抬。
衝突性:立法院規規矩矩開會,新聞強度不夠,收視率不會高,但藍綠立委幹架,男女互推互碰互罵,或丟丟豬內臟,則新聞強度十足;性騷事件的加害人是somebody,是社經地位的強勢者、權貴方,而受害者是不知名、沒有社會經驗的弱女子弱男子,強弱對比明顯反差,就有高度衝突性,更可以滿足網民滿滿的正義感。
接近性:分為地理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如跨年夜台北捷運通宵營業不收班,對台北人是新聞,但對屏東人卻不是新聞,這就是地理接近性;心理接近性指的是事件與閱聽人的心理距離,假設同樣一件火車相撞事故,發生在美國或玻利維亞,台灣民眾會關心美國的火車事故,而不會注意玻利維亞的,雖然二者的地理距離差不多,但關注度卻大不同。性騷事件,發生在教育圈,民眾與媒體的關注度,就遠不及娛樂圈的名人,這不奇怪,再有名的教授、作家,名氣都輸給影星歌手;很多學生或小資族不就縮衣節食也要大方花5000元買票站搖滾區看影星歌手,把影星歌手當作神,這就是心理接近性。
人情趣味:電視裡很多瑣瑣碎碎的新聞,就是所謂的人情趣味human interest,人情趣味簡單的說就是3B新聞,3B即是baby、beauty、beast,就是嬰兒、美女與野獸,多年前一個貧困家庭多名小朋友合吃一碗麵的故事,就是baby,報導檳榔西施就是beauty,動物園林旺大象過生日、無尾熊、國王企鵝、貓熊的熱潮就是beast;性騷事件與性和beauty有關,不但男對女,連男對男也毫不遮掩演出,張力十足,媒體當然有興趣追。
從Me too到You too,可以感受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是個人主義,因此性騷的Me too是「面對自己」,雖然加害者也受到社會懲罰,但動機或精神還是經由自省得到解放;東方社會是集體主義,每個人都被納入體制檢視,因此You too是經由「指控他人」,以獵巫獲得群體的淨化。
文化沒有高低之分,自在就好,You too搞得男對女、上對下的人際關係緊張,不過台灣社會是淺碟子,容易浪起也容易風平,隔一陣子就船過水無痕了,而性騷就會從此歇手?當然不會,只要社會權力關係被突顯,自然就有人藉勢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