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值國外電影獎季,其中最佳女主角熱門人選之一是艾瑪史東。她即將在這個月上映的《可憐的東西》中飾演一位死而復生的主角貝拉,被譽為第一位「女科學怪人」。電影內容極具勁爆瘋狂,再度讓她在影壇備受矚目。最近的訪談中,艾瑪開誠布公談及她童年時期的焦慮,並分享了一開始難以面對,但最終找到應對方式的經歷。
她說:「我大約8歲左右開始接受治療,因為對我來說,離開家去上學變得非常困難,我在害怕這些驚恐發作的陰影下生活。」
艾瑪表示在7歲時經歷了第一次恐慌發作,並補充說她認為年幼時焦慮的根源來自對與母親分離的恐懼。她指出:「在7或8歲時,要讓自己理智地看待這些事情,並告訴自己這些都不是真的,是很困難的……很難說服自己相信其他可能性。」
然而,隨著艾瑪史東11歲開始投身演藝事業,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表明這門藝術為她提供了一種將專注力集中於當下的方式,不再為之前或之後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她向媒體透露,作為一名演員,她認為「我所有的強烈情感都是建設性的,而且需要保持對當下的專注。」
這些經歷改變了她對焦慮的看法。她認為只要人們知道如何應對,焦慮實際上可以被視為一種正面的元素。她說:「我告訴很多年輕人,他們在焦慮中掙扎時,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它有點像是一種超能力。僅僅因為我們的杏仁核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可能相對於很多人的大腦化學有些失調,這並不意味著它是錯誤的,也不意味著它是不好的。」
她繼續指出:「這只是意味著我們有這些工具可以來應對,如果你能夠將它們應用於有建設性的事物,如果你能夠將所有這些情感用於那些在你內心中產生創意、或是對某事充滿熱情、或是有趣的事物。」
艾瑪史東也認為,焦慮就像火箭燃料一樣,不得不起床做事情,也因為體內充滿了所有這股能量,如同一份禮物。再者,即興表演教會她「將所有這些強烈的情感納入,真正聆聽當下,並充分運用我的聯想思維。」那份焦慮幫助她更好地理解她所飾演角色的情感。
她相信,在內心有很多掙扎時,會有很多同理心。艾瑪表示:「有一種想要理解身邊的人,如何運作或他們內心發生了什麼事的傾向,這對於刻畫角色而言是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