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台灣發展「器官晶片」技術 國研院將打造本土通用模組搶攻國際生醫市場

國家實驗研究院正積極推動「器官晶片」技術發展,計劃打造台灣專屬通用模組,以期在國際生醫領域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器官晶片技術能在微型裝置中重建人體特定組織功能,為新藥開發、毒物測試、疾病研究及癌症治療等科研提供更精準的模擬環境。

國家生物模式中心主任秦咸靜解釋,器官晶片並非傳統半導體晶片,而是在體外重建微小生理系統,如血管、心肌細胞、肺泡細胞等。此技術通過培養細胞形成具有組織功能的系統,用於模擬實驗,歐美國家已研發近二十年。COVID-19疫情期間,科學家利用人肺細胞器官晶片找到病毒傳染途徑,加速了疫苗研發,使全球重新關注此技術。

傳統藥物開發需要大量動物實驗,但因物種差異常導致人體臨床試驗失敗。器官晶片以人類細胞和組織為基礎,提供更準確的藥效與毒性評估,能提高新藥成功率並縮短開發時程。目前應用範圍已涵蓋心、肝、腎、肺、腦、眼睛及腫瘤等多種器官,結合AI技術更能解析致病機制及預測治療反應。

雖然歐美在此領域起步較早,但秦咸靜認為台灣憑藉半導體優勢及AI發展潛力,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國研院已設立器官晶片專案推動小組,整合生物模式中心、國家儀器科技中心及國網中心等資源,協助台灣學者團隊將研究成果產業化。預計明年起將推廣3至5個產品,打造成本更低的台版通用模組。

秦咸靜表示,器官晶片的終極目標是「在體外製造人的替身」。目前正與國內頂尖團隊共同開發血栓晶片、血管新生晶片及腫瘤藥物篩選裝置等產品,並透過跨部會平台整合,擴大應用範圍至化學品、化妝品及農藥毒性測試。值得注意的是,美國FDA已開放新藥在動物實驗前先使用AI與器官晶片進行篩選,大幅提高研發成功率。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