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描繪戰後台北知識分子的精神風景

已故作家李渝的首部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近期重新出版,作品細膩刻畫1949年後台北知識分子的生活面貌與精神風骨。聯合文學出版社於6日在台北「臺靜農人文會館」舉辦導讀分享會,由作家楊佳嫻主講,梅家玲、唐捐擔任引言人,會中同時導讀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及其唯一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

楊佳嫻指出,李渝作品表面平靜,內裡卻蘊含時代滄桑。她善於描寫各種形式的「戰爭」—從實際的沙場征戰,到情場如戰場、麻將桌上的博弈,以及內心世界的拉扯之戰。雖然風格讓人聯想到張愛玲,但李渝並不認同張愛玲作品中人物總是走向下坡、生命黑暗的書寫。楊佳嫻認為,李渝筆下的人物即使身處黑暗,精神上仍有昂揚之處,不會一直墜落。

台大特聘教授梅家玲表示,她常以李渝作品作為教學素材,許多學生因此受到啟發。她也提及李渝父親與臺靜農的情誼,這段關係反映在李渝小說中對1949年後文化人經歷的創傷書寫,同時也孕育了下一代認識自己土地的契機。詩人唐捐則談到李渝對文化的深度關注,及其「三遠」(深遠、高遠、平遠)的創作美學,展現獨特凝練的詩意和淡靜風格。

李渝1944年生於重慶,1949年隨家人來台,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藝術史博士。旅美期間與作家夫婿郭松棻參與保釣運動,1983年獲時報文學獎後重返文壇,陸續發表《溫州街的故事》系列作品。

根據新版《溫州街的故事》前言,李渝作品展現她對近代史的深切關懷,書寫戰亂流亡的悲愴,白色恐怖與文化大革命中被政治摧殘的人們,細訴一代知識分子落難遷徙的滄桑,在失落的時空中尋找個人與集體的記憶。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