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Emily兩年前在例行篩檢中被診斷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儘管她勇敢接受治療並一度穩定,今年卻發現癌細胞轉移且轉變為三陰性乳癌。所幸在健保新藥治療兩次後,腫瘤明顯縮小,讓她重拾對抗疾病的信心。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衛福部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婦女罹患此疾病。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雅雯常鼓勵患者:「出了診間,你們就是正常人。」她強調,完成治療的乳癌患者不需過度擔憂,應將回歸正常生活視為治療的重要目標。
Emily的病例證明了現代醫療的進步。當她被發現癌細胞轉移且轉變為三陰性乳癌時,進一步確認為HER2弱陽性。醫師安排她使用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經過兩次療程後,腫瘤縮小,左側肋膜積水改善,呼吸變得順暢,目前病情穩定控制。
與歐美國家不同,台灣乳癌患者呈現兩個發病高峰,分別在45至49歲與60至64歲。楊雅雯指出,這可能與基因、飲食西化、生活型態轉變有關,包括抽菸、飲酒、運動不足、情緒壓力及荷爾蒙變化等因素。
國健署今年起擴大公費乳癌篩檢範圍,從原本45至69歲女性,放寬為40至74歲婦女。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牧峻強調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早期發現可及早治療,早期乳癌預後通常良好。
楊牧峻表示,乳癌治療進展迅速,健保今年起給付的ADC藥物結合標靶與化療特性,能精準攻擊癌細胞並帶動旁觀者效應殺死鄰近癌細胞。這項治療突破傳統分類限制,對占所有乳癌一半的HER2弱陽性個案有療效,有助推動更精準個別化治療。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