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花旗報告:穩定幣市場可能於2030年達3.7兆美元規模,有潛力部分替代傳統貨幣功能

花旗集團(Citi Institute)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穩定幣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深度融入主流金融體系,特別是在跨境支付和數位金融領域可能部分取代傳統法定貨幣的功能。根據該報告預測,若監管環境適中,穩定幣市場規模預計在2030年將達到1.6兆美元(約新台幣47.36兆元);若監管更為有利,市值甚至可能攀升至3.7兆美元(約新台幣109.52兆元),遠超目前約2,246億美元(約新台幣6.64兆元)的市值。

報告強調,美國GENIUS法案與歐盟MiCA等監管框架的建立,為穩定幣的儲備要求、發行人牌照制度等方面設立了明確標準,同時提高了資訊透明度,這將有助於吸引更多機構和個人用戶。

穩定幣是一種與現實資產(如美元或黃金)掛鉤的加密貨幣,與其他加密資產不同,它通過法定貨幣或美國國債作為儲備,並透過演算法或實際資產管理來維持價值穩定。2014年推出的Tether(USDT)是最早被廣泛使用的穩定幣,其與美元保持1:1匯率的特性使其在市場波動時更具可預測性。穩定幣的價格穩定性使其適合用於跨境匯款、日常支付和儲蓄,同時也能作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傳統銀行體系之間的橋樑。

數據顯示,支付需求正推動穩定幣的普及。根據數位資產平台Fireblocks的資料,支付公司雖僅佔其客戶的11%,卻貢獻了16%的穩定幣交易量,且按季增長超過30%。該平台在90天內處理了5,170億美元(約新台幣153.03兆元)的穩定幣交易,其中820億美元(約新台幣24.27兆元)與支付活動相關。

大型支付業者如Mastercard正研究讓消費者直接使用穩定幣付款,以降低成本並縮短交易時間。在部分新興市場,穩定幣也為無銀行帳戶人群提供了金融服務的機會。此外,銀行業也在探索將穩定幣發展為短期流動性工具,甚至是帶利息的創新金融產品。

然而,花旗也警告,穩定幣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跨境監管協調以及不同區塊鏈網絡的技術整合等問題,這些都將影響穩定幣的未來發展前景。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