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核三延役公投揭示恆春半島居民複雜心聲 世代間對「保險金」期待各異

屏東縣恆春鎮核三廠所在地日前因核三延役公投成為全台焦點,恆春半島四鄉鎮居民首次透過選票表達對核三廠未來的立場,展現對家鄉能源政策的高度關注。公投結果顯示同意延役票數超過不同意,但實際支持比例並未達到藍白陣營選前宣稱的「當地七成同意」,反映當地民意的多元性。

「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保險金期待不同,40歲老電廠若要重啟,必須重新談條件!」許多居民表示,核三廠的未來不僅關乎能源政策,更是恆春半島數十年來與核電廠共存關係的縮影,此次公投結果將決定這段微妙關係的下一章發展。

核三廠一、二號機自1984年7月陸續商轉,曾因核輻射疑慮與溫排水問題,與三軍聯訓基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列為當地人口中的「恆春三害」。1985年商轉初期,廠內氣輪發電機規格不符引發氫氣外洩爆炸,巨響與濃煙一度讓居民誤以為核電廠毀滅,重創南灣房價。1984年另一起疏失更令人心悸,廠內誤開輻射廢水閥門,導致少量廢水流入南灣海域。早年核三廠溫排水更造成珊瑚白化,曾被貼上「珊瑚殺手」標籤。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許多「被核三養大」的居民從戒慎恐懼轉變為依賴共存。廠內員工與當地居民通婚頻繁,餐廳宵夜場仰賴他們消費,每年機組大修也帶來數百個工作機會。台電多元的睦鄰回饋活絡了地方經濟,許多家庭直接或間接受惠。

對核三廠難以「割捨」的情感,部分源於它成為當地政治人物的「提款機」及「議題工具」。選前批評核安、爭取回饋金,選後則握手要求建設補助,成為藍綠陣營不變的選舉戲碼。實際上,睦鄰金每人150元其實杯水車薪,真正影響的是電協金支持的百萬計建設與活動補助,若除役後取消才是對地方的「重傷」。

在此次公投中,恆春半島居民透過選票表達了他們的心聲。若核三廠真的延役,居民已明確表示未來不會接受40年前的條件,期待重新協商更有利於地方發展的合作關係。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