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標示「滅菌」、「消毒」或「傷口清潔」等功能的棉花棒屬於醫療器材,民眾從國外攜帶回國或透過網購時需符合相關法規,違者最高可處新台幣200萬元罰鍰。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組長錢嘉宏表示,棉花棒依用途可分為兩種:若外包裝強調「滅菌」、「消毒」、「傷口清潔」等醫療效能,即屬醫療器材;若僅用於清潔皮膚等非治療目的,則屬一般商品。
根據「通訊交易通路販售醫療器材之品項及應遵行事項」規定,僅有部分醫療器材可於網路販售,且販售者必須是合法醫療器材商或藥局,產品須在國內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並在網頁上清楚標示醫療器材品名及許可證字號等資訊。
針對個人自用的醫用棉花棒,若數量不超過200支,可透過便捷通關方式輸入,無須向食藥署申請專案核准,但每半年僅限一次。若超過200支,則需檢具資料及繳納規費提出專案申請,申請數量以六個月用量為限。
食藥署提醒,未經核准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依法可處6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若有意圖販賣、供應而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則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000萬元以下罰金。
錢嘉宏建議民眾出國採購前,應留意產品是否屬於醫療器材,並了解相關限量及攜帶規定,以免觸法。食藥署也表示已加強網路巡查,若發現違規販售醫療器材情事,將依法查處。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