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機器人展覽接連登場,台灣供應鏈正積極搶進這個快速成長的領域。從工業應用到日常生活場景,機器人技術正加速落地化,為台灣廠商帶來前所未有的出貨機會。
AI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機器人應用成為市場焦點。工業機器手臂、協作型機器人,以及逐漸進入醫療、服務、零售等領域的人形機器人,都已從概念階段邁向實際應用與量產。業界普遍將2024年視為「機器人元年」,相關商機正式引爆。
根據PitchBook數據,2023年全球機器人新創公司籌集資金達172億美元,而2024年至今已超過160億美元,顯示資金正加速湧入此領域。八月舉辦的「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與「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更展示了包括商業用、個人、家庭、專用型、國防/安全及教育等六大類機器人,凸顯機器人已從工業應用擴展至各種生活場景。
摩根士丹利預估,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年收入5兆美元,存量突破10億台,相當於目前全球前20大汽車製造商銷售額的兩倍。在此趨勢帶動下,台灣機械產值預計突破1.1兆元新台幣,智慧機械成為出口主力。
台灣在機器人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憑藉長期深耕精密機械、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台灣已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涵蓋關鍵零組件、AI視覺系統、傳動模組、控制晶片到整機整合。例如,和大工業所供應的行星減速機已成為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光學鏡頭廠亞光也與歐美三家客戶展開合作;佳能則接獲美國機器人廠商的近接感測器訂單,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出貨。
專家指出,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已不再侷限於單一產業,而是橫跨電子、汽車、物流、醫療等多領域的關鍵技術。隨著全球機器人應用持續擴展,台灣供應鏈有望在這波浪潮中獲得更多商機。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