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域近年來在海草復育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僅為台灣海洋藍碳布局奠定基礎,更促進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於2022年5月在澎湖虎井海域進行海草復育工作時,發現了台灣新紀錄種——小喜鹽草,使台灣紀錄的鹽草種類增至四種。
全球已記錄的鹽草屬共有17種,台灣先前僅有貝克鹽草、毛葉鹽草及卵葉鹽草三種。小喜鹽草除了在虎井海域被發現外,澎湖瓦硐及菜園海域也有其蹤跡。研究發現,小喜鹽草常與卵葉鹽草混生,生長習性相似,多生長於潮間帶,葉片嬌小且常有紫紅色斑點的花青素沉澱。當移植到穩定水域環境後,其葉片會變大,花青素出現比例則明顯降低。
澎湖鎮海灣擁有台灣周邊海域最大的海草面積,曾達113公頃,但2020年調查時已萎縮至僅剩約40公頃。為此,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自2011年開始進行海草種類與分布調查,共記錄到5種海草。2014年,研究中心以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及甘草等3種優勢海草,在原棲地採用「根狀莖法」進行復育試驗。經過11年努力,原本60平方公尺的海草面積已擴展近80多倍,達5000平方公尺,成為國內海草復育的成功典範。
目前,研究人員已成功在人工環境中畜養小喜鹽草,並觀察到其長出雄性花苞,顯示復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對小喜鹽草生態習性的深入了解,這一新紀錄種有望成為未來海草復育的新主力。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