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二戰菲律賓戰場:台籍日軍與華僑間的人性光輝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菲律賓成為美日激烈交戰的重要戰場,許多台灣人被日本徵召參戰。根據菲律賓二戰歷史學家費瑞多(Anthony Feredo)的研究,台籍士兵從戰爭初期的直接參戰部隊,逐漸轉變為後期的勞務支援人員,在這片異鄉土地上留下了獨特的歷史足跡。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日軍開始進攻菲律賓。費瑞多指出,日軍第48師中有兩支由台籍士兵組成、日本軍官率領的部隊,稱為第1福爾摩沙團和第2福爾摩沙團。這些台籍士兵是最早進入馬尼拉的日軍成員之一,當時在華人區能聽到他們用華語向華僑發號施令。

戰爭後期,被派往菲律賓的台灣人多為勞務人員,負責支援日軍後勤工作。然而,仍有少數台灣兵參與戰鬥,如1944年在雷伊泰島與美軍的傘兵戰中,主力就是由台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台籍日本兵與當地華僑之間卻發展出一段特殊的情誼。有記載顯示,曾有台籍日本兵抓到華僑分發抗日傳單,僅低聲喝斥「你不怕死啊!」後就放他離開。「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軍」已故秘書長莊振黨曾透露,台灣兵因語言相通,經常暗中幫助被日軍拘捕的抗日華僑,如勸阻日軍虐打、照料被囚華僑等。

當日軍潰敗撤退時,許多台灣兵被棄之不顧,成為菲國游擊隊攻擊目標。基於先前建立的情誼,華僑抗日團體收留了70多名台灣兵,並協助他們安全返回台灣。這段互助情誼延續至戰後,許多返台的台灣兵仍與菲律賓華僑保持書信往來。

費瑞多提醒人們,戰爭在書本上讀起來或許精彩,但真實的戰爭卻遠非如此。他有兩位叔叔參戰,只有一位倖存,而倖存者眼神中仍能看到戰後的創傷。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各國應透過外交方式解決紛爭,避免戰爭的殘酷與傷痛再次發生。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