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除垢顯性,明心見道

「懺悔」,就是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之意。《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說:「懺與悔具有不同的意義,懺是請求原諒,悔是自申罪狀。」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亦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因此,懺與悔合稱「懺悔」,實則是向他人與諸佛認罪的過程,含有改過自新、轉迷成悟之義。
佛教經典說,凡夫一日所作,功少過多,甚至舉心動念之間,無非是罪、無非是業。這些罪業如烏雲遮日,障蔽佛性,使眾生在生死大海中流轉,輪迴不止。
佛法教導我們,懺悔能消除罪業。正如衣服弄髒,只要用清水洗滌,自可潔淨如新;田中若有雜草,只要秧苗健壯,雜草亦難為患。又如將一把鹽投於一杯水中,咸味刺鼻;若再加入大量清水,鹹味即大為減弱。一塊石頭若置於船上,便不致沈沒,皆是比喻懺悔之力。
懺悔,如法水洗心,能除罪業;如舟筏,能渡苦海;如藥草,能療煩惱;如明燈,能破無明;如城牆,能護六根;如橋梁,能通解脫道;如瓔珞,能莊嚴菩提果。
《菜根譚》云:「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改字。」可見,只要真誠懺悔,過惡亦可轉為清淨。因此才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足見懺悔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
星雲大師開示:「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無論修學哪一法門,都必須以清淨無垢的心田去納受,因此,懺悔是必要的修行。」
🎧推薦聆聽《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林靖芬恭誦》(影片11分43秒)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