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拍賣官開講囉/青花瓷中的「宇宙密碼」?解密故宮乾隆五孔花插的天機象徵

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OPEN DATA)

青花瓷的流變與極致──明後期至清乾隆五孔花插的誕生

延續上集,本篇將接續介紹青花瓷自明成化以降的發展,直至清代盛世,再聚焦台北故宮珍藏的《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認識這件稀世孤品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意涵。

明代中後期:工藝與風格的演變

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
成化至弘治前期使用平等青,青花發色淡雅;至弘治晚期及正德,發色轉為灰藍,但亦有個別濃艷帶鐵鏽斑者。成化器多淡描,紋飾布局由疏朗至繁密,題材包括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胎質細膩,釉面潤澤帶玉質感,常見器型有罐、梅瓶、盞托等。款識有六字單行或雙行篆書款。

弘治朝繼承成化風格,器物更纖巧柔和,後期趨近正德作風。正德期採用「石子青」料,發色灰藍,後期轉用「回青」料,色澤濃重,並開始燒造大型器物,紋飾以穿花龍、人物故事、阿拉伯文經文為主。

嘉靖、隆慶(1522–1572)
嘉靖至隆慶時期,燒造量達高峰。嘉靖主要使用回青料,色澤濃艷泛紫。隆慶時工藝尤精,傳世品器型多樣,常見鏤空裝飾。紋飾題材廣泛,包括雲龍、仕女、嬰戲等,並明顯受元代人物畫影響。款識多見「年造」字樣。

萬曆(1573–1620)
萬曆早期仍用回青,中晚期改用石子青與浙料,色調轉淡。紋飾以錦地開光為主,題材多樣,工藝趨向粗放,胎釉品質下降,器形出現新樣式如壁瓶。款識常見偽托前朝年號。

天啟、崇禎(1620–1644)
明末政治動盪,瓷業衰退。天啟期官窯產量稀少,民窯盛行,各式堂名、吉語款增多,器形與紋飾粗率,胎釉質量下降。崇禎朝無正式官窯製器,傳世器多為民窯作品,胎質粗鬆,釉色白中閃青,紋飾主題包括高士圖、嬰戲圖等。

清代:技術再攀高峰

順治(1644–1661)
順治官窯青花存世稀少,風格敦厚,胎體厚重,釉色卵青。紋飾多瑞獸、僧人、羅漢,題材含有濃厚宗教氣息。民窯中,干支紀年款與堂名款盛行。

康熙(1662–1722)
康熙青花自成一格,採用雲南珠明料,色調多變,技法細膩,並引入水墨分水法,使山水景緻層次分明,花鳥靈動。康熙青花被譽為「青花五彩」,成為清代瓷器代表之一。

雍正(1723–1735)
雍正朝青花色調清新優雅,技藝細膩,常仿明永樂、宣德青花風格。為模仿蘇尼勃青自然斑點,工匠特意於紋線中點染,但與元明自然流暢的暈散效果尚有差異。

乾隆(1736–1795)
乾隆時期青花瓷達至集大成。青花用料以浙料為主,發色鮮亮穩定。器型多變,裝飾華麗繁複,採用重色技法,部分作品色中泛黑。乾隆青花兼具造型創新與工藝精緻,成為清代瓷器製作的頂峰。

台北故宮藏《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

這件花插造型別緻,腹部伸出五支圓管,高低錯落,中央最高,呈一統四方之勢。腹壁兩側飾以環耳,器身扁八方形,下承長方圈足,足緣露胎無釉。

整體以青花繪製:
五頸頸部裝飾蕉葉紋與如意雲紋,間隔回紋。
外壁雙面對稱,以五爪雲龍騰空於波濤上,周圍繪滿纏枝番蓮。
足部飾番蓮紋與蕉葉紋,下緣有圈點紋與雙弦紋。
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五孔造型的文化意涵

五孔瓶,歷史可溯至漢代。清代延續並發展其文化寓意,象徵五嶽朝天、五行相生。器型審美上強調對稱均衡,文化上則寄寓宇宙秩序與社會和諧理念。

根據《列子·湯問篇》記載的五山信仰,以及故宮雍正仿汝釉五管瓶上「五嶽朝天尊」之題簽,可見五孔瓶在清宮廷中亦承載重要的吉祥象徵。

拍賣紀錄

目前,《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無可靠拍賣紀錄。據資料,除台北故宮藏品外,全球各大博物館與拍賣市場均未見同款器物,可謂孤品,極為罕見。

結語

從青花瓷千年發展到乾隆盛世的創新造器,《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集技藝之大成,凝聚文化寓意,展現了中國瓷器工藝的頂點,也為青花瓷歷史增添了一抹不可多得的璀璨光芒。

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104-清 乾隆 青花雲龍紋五孔環耳花插(下)】。

https://www.provoice.tw/podcast/episode?id=b18ad425-e19a-4d1b-a784-120a2799cfcc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