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吉安鄉的白頭韭菜,作為當地四寶之一的特色農產品,近年來因勞動力短缺面臨產量銳減的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了一系列「白頭韭菜省工機械」,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支持這一地方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表示,該地區曾是全台白頭韭菜的最大供應產地,年共同運銷金額約達新台幣1億2000萬元,如今已銳減至僅3000萬元左右,種植面積也從約60公頃大幅縮減。吉安白頭韭菜以其甘甜口感和較低辛辣度聞名,但其特殊的種植工法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在農業勞動力日益短缺的情況下,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針對這一困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了三項關鍵機械:附掛式作畦機、乘坐式移植機以及多功能田間管理車。附掛式作畦機可在整地的同時完成作畦,效率比人工提高20倍,人事成本降低95%以上;乘坐式移植機由兩人操作,每分鐘可移植48株,速度較人工提高3倍以上;多功能田間管理車則可用於田間噴藥施肥及木屑撒佈等作業,大幅提高效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強調,隨著農業勞動力減少,生產技術轉型勢在必行。通過機械化導入新式栽培技術,不僅可減輕農事辛勞,還能將韭菜種植的生產模式規格化,提高栽培管理流程的機械化程度,為吉安鄉特色農產注入新活力,確保這一珍貴的地方特色作物得以永續發展。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