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全球秩序看似面臨挑戰,但專家學者認為川普尚未展現改變世界秩序與國際關係結構的意圖。專家預測,美中雙方將基於各自需求進行風險管控,未來數月可能會進行談判。
對外關係協會於29日舉辦「美國總統川普就職百日座談會」,邀請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林碧炤及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等專家學者與會討論。
林碧炤指出,川普作為交易型總統,因軍校背景而持有傳統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觀念,這解釋了他對關稅的偏好,因為在過去時代,關稅確實是保護國家產業與勞工的有效工具。林教授認為,目前尚未看出川普有意改變整體世界秩序與國際關係結構,舉例而言,儘管「Project2025」計畫建議美國退出IMF及世界銀行,但實際執行困難;美國也不太可能退出北約,因為戰後世界秩序與美國和平依賴大西洋體系及舊金山和約體系。
洪奇昌則警告,關稅戰只是初步震盪,若配合川普外交政策的推進,可能引發包括台海及東北亞地緣政治在內的更大衝擊。關於美中關係,洪理事長觀察到雙方目前相互節制,在關稅戰升溫的情況下,短期內雙方領導人都有緩和競爭的意願。
洪奇昌分析,美國經濟在關稅政策震盪下,川普需謹慎處理國內政治與經濟議題,為2026年期中選舉創造有利經濟環境,幫助共和黨在國會取得多數。同時,中國政府正致力維持5%的經濟成長率,需要扶持民營企業、改善經營環境、提高獲利條件,並穩定民生、振興內需。
因此,洪奇昌認為,美中雙方在全球戰略競爭下,都基於自身需求進行風險控管,避免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導致意外衝突。在未來數月內,雙方可能會坐上談判桌,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