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部長費蘭(John Phelan)近日訪問日本,向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提出合作建議,希望日本能協助美國建造軍民兩用船舶,並鼓勵日本企業將資金投資到美國西海岸造船業。這一提議據報導已獲得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
面對中國快速擴張的造船能力,美國海軍承認已明顯落後。根據美國海軍報告,中國造船廠年產能高達2320萬噸,而美國不到10萬噸,差距達232倍。美國智庫自2023年起多次警告,中國透過軍民融合的造船模式持續擴大海軍優勢。
目前,美國《瓊斯法案》及《伯恩斯・托爾弗森修正案》限制軍艦與沿海商船必須在美國本土建造,以保護國內造船業。然而,美國造船業因技術工人短缺、工會僵化、產能不足等問題,長期處於「危機處理狀態」,難以應對中國的造艦挑戰。
為突破困境,美國國會今年3月提出《海軍準備狀態保障法》,擬開放盟國如日本、韓國協助建造美國海軍艦艇,條件是造價須低於美國本土,且不得涉及中資。若成功實施,預期將有助於強化美國造艦能力,結合美軍艦艇的品質優勢,有望縮小與中國海軍在數量上的差距。
不過,《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指出,日本造船廠至2028年前的訂單已近飽和,缺乏擴產空間。加上美國缺工、高工資及企業文化差異等挑戰,短期內難以迅速增產。部分專家認為,若涉及安全保障與區域政治議題,日本政府可能以政策性投資方式參與,但實際成效仍有待觀察。
根據希臘海運公司Intermodal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球新船訂單中,中國占62.42%,韓國占21.39%,日本占8.83%。在現實壓力下,美國透過盟國支援重振造艦實力,已成為應對中國海上優勢的重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