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關山》原本是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武俠爽劇,卻在結局處理上讓粉絲大失所望。(圖/八大電視提供)
爛尾劇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無法推出續作的未完待續劇集;另一種則是明明有條件安排合理結局,卻刻意將其破壞,讓觀眾感到憤怒不滿。本文將聚焦於後者,特別是在中國電視劇中的表現。
從商業角度考量,除非受限於歷史事實,否則製作方和編劇應避免輕易讓主角角色死亡。以好萊塢為例,若《捍衛任務》第一集就讓基努李維飾演的角色死亡,後續幾部更成功的續集便無法問世。
在中國電視劇中,《琅琊榜》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若結局讓胡歌飾演的梅長蘇存活,第二季必能再創收視佳績。然而,編劇選擇讓這個角色死去,導致後續的《風起長林》缺少了核心魅力,人氣大不如前。從劇情發展來看,梅長蘇的死亡安排並無絕對必要性。
更極端的例子是2019年張若昀主演的《諜戰深海之驚蟄》。該劇在最後幾集突然讓主要角色接連死亡,手法粗糙且缺乏合理性。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2023年劉詩詩主演的《一念關山》中,該劇在最後五集左右讓所有正面角色以悲慘方式相繼死亡,引發觀眾強烈不滿,導致原本良好的評分大幅下滑。
有人推測這種現象可能源於編劇希望通過悲壯結局增強情感衝擊力,或者是編劇因工作壓力而對觀眾的一種報復。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種做法都對忠實觀眾造成了情感傷害。
觀眾通常會對劇中正面角色產生認同感,當這些角色無理由地被大量「砍殺」,觀眾自然會感到受傷。從商業利益和尊重觀眾的角度出發,製作方和編劇在安排結局時應更加謹慎,適當保留觀眾的情感投入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