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三地門鄉賽嘉部落的達魯法樂可可工坊,透過友善環境的草生栽培方式種植可可樹,實現無農藥、無化肥的永續理念,成功獲得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募資輔導計畫的協助。工坊不僅順利完成募資目標,更積極投入食農教育,帶領族人及當地學童認識可可產業全貌,同時為身心障礙者創造就業機會,致力於將部落打造成特色可可村。
屏東縣政府去年推出的群眾募資輔導計畫,為創業團隊提供實作獎勵金3萬元及專業輔導資源,鼓勵創業者結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國際接軌。進駐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的達魯法樂可可工坊便是受惠團隊之一,成功募得資金後用於深化食農教育及發展部落可可產業。
可可工坊團隊表示,他們利用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的場地進行食農教育,讓學童親身了解可可從種植到製成巧克力的完整過程,並品嚐純原料製作的巧克力,改變孩子們對巧克力「很甜」的刻板印象。工坊負責人達魯法樂承接了母親的可可園,並與部落10戶農戶建立契作關係。他指出,大武山的地理環境為當地可可樹提供了天然保護,使其較少受到颱風等天災影響,反而成為山區種植可可的獨特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達魯法樂透過妻子思樂本與原鄉唯一小作所「礙微笑手作烘焙坊」合作,讓身障青年參與曬豆、挑豆等工作,並學習製作可可手工餅乾及銷售產品。思樂本認為,這不僅提升了身障青年的自我價值與認同感,也幫助消除部落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
屏東縣勞青處表示,除了達魯法樂可可工坊外,還有兩組募資團隊同樣結合地方文化與永續理念:檳榔子染藝師王一帆發起認養檳榔樹計畫,運用檳榔子染技藝開發時尚商品;夭夭藝文工作室則結合洋蔥、雨來菇、海味青海苔等在地食材,設計具有恆春半島特色的風味餃。縣府將持續舉辦創業活動並提供青創貸款利息補貼,最高可貸200萬元且3年免利息,協助創業者獲取更多資源與機會,實現創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