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在22日的報導,白宮正加快腳步與日本、印度協商關稅安排,盼藉由簽署具「框架性質的備忘錄」來換取貿易上的緩衝空間,進而穩定市場情緒。不過這項舉措也意味著協議尚未明確成形,許多複雜問題預計會延後處理。有熟悉內情的白宮人士坦言,最終協議恐怕還得耗上「幾個月」才能敲定。此外,這類協議預料將以模糊語言包裝,強調美國才是日本與印度的主要經貿夥伴,藉此與中國做出區隔。
目前白宮尚未與日印兩國正式簽署具體的貿易協議。三名接近白宮的知情人士指出,現階段官員傾向推動一種「備忘錄」或稱「廣泛架構」的安排,以鋪陳未來談判的方向。其中一人透露,這些談判的細節可能會拖上數月才能確定。
另一位知情人士語帶保留地表示,「我甚至不會說這是正式協議」,補充說明,「這比較像是我們雙方都願意啟動談判」的共同聲明。
《Politico》分析指出,在7月起大規模對等關稅即將實施的背景下,白宮急於與戰略夥伴達成架構協議,反映出當前政府已意識到有必要向內外釋出穩定訊號,以避免引發市場動盪,或與傳統盟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這項策略也被視為川普政府試圖收拾自身發動貿易戰後果的最明確表態之一。
PentaGroup顧問公司資深合夥人麥登指出,當前一連串的經濟壓力指標已對市場帶來不小衝擊,企業界與投資人亟欲看到政策進展的跡象;同時國會盟友也期待能端出一套廣泛性的協議藍圖,藉此替現行政策帶來推力,也為政府贏得一定的政治緩衝。
前美國貿易代表署談判官員、現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柯特勒則提醒,若過度強調談判時程,恐導致協議內容草率成形,難以建立具長效性的制度基礎。
另有消息人士指出,與印度和日本的協議文本中,可能將刻意設計語句來強調美國才是兩國在貿易上的關鍵夥伴,而非中國。不過也有內部人士警告,相關語言會刻意留有解釋空間,避免引發外交摩擦。
然而,這種強調對中對抗意味的協議,恐導致北京反彈。畢竟印度與日本與中國有深厚的經濟連結,而兩國同時也承受來自中國愈發明顯的壓力,要求勿在與華府往來中作出實質讓步。
根據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在22日的報導,白宮正加快腳步與日本、印度協商關稅安排,盼藉由簽署具「框架性質的備忘錄」來換取貿易上的緩衝空間,進而穩定市場情緒。不過這項舉措也意味著協議尚未明確成形,許多複雜問題預計會延後處理。有熟悉內情的白宮人士坦言,最終協議恐怕還得耗上「幾個月」才能敲定。此外,這類協議預料將以模糊語言包裝,強調美國才是日本與印度的主要經貿夥伴,藉此與中國做出區隔。
目前白宮尚未與日印兩國正式簽署具體的貿易協議。三名接近白宮的知情人士指出,現階段官員傾向推動一種「備忘錄」或稱「廣泛架構」的安排,以鋪陳未來談判的方向。其中一人透露,這些談判的細節可能會拖上數月才能確定。
另一位知情人士語帶保留地表示,「我甚至不會說這是正式協議」,補充說明,「這比較像是我們雙方都願意啟動談判」的共同聲明。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這篇文章討論了美國與日本、印度之間正在加速協商的貿易安排。以下是相關的延伸知識:
1. 美日印三邊關係:這三國除了經貿關係外,還組成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包括澳大利亞),旨在維護印太地區安全與穩定。這個機制近年來不斷強化,被視為對抗中國影響力的重要平台。
2. 貿易備忘錄(MOU)與正式協議的區別:備忘錄通常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是表達各方合作意願的文件。相較於需經過國會批准的正式貿易協議,備忘錄更具靈活性,可以快速達成,但也因此執行力較弱。
3.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文中提到"7月起大規模對等關稅即將實施",這指的是美國政府宣布的新一輪關稅措施,其中包括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及對全球鋼鐵和鋁製品實施新的進口稅率。這些措施影響範圍廣泛,已引起全球市場波動。
4. 印日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中國是日本和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2023年,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3,400億美元;同時中國也是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國,2023年印度從中國進口了約980億美元的商品。這種深厚的經濟聯繫使得這兩國在美中對抗中處於複雜的平衡位置。
5. 供應鏈重組:美國近年來積極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鼓勵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盟友國家。與日印達成貿易安排可能是這一戰略的一部分,旨在建立更安全的供應鏈網絡。
6. 市場穩定性考量:文章中提到白宮希望透過這類協議來穩定市場情緒,這反映了貿易政策與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關聯。貿易摩擦不僅影響直接相關的產業,還會通過市場預期影響整體經濟表現和投資氣氛。
《Politico》分析指出,在7月起大規模對等關稅即將實施的背景下,白宮急於與戰略夥伴達成架構協議,反映出當前政府已意識到有必要向內外釋出穩定訊號,以避免引發市場動盪,或與傳統盟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這項策略也被視為川普政府試圖收拾自身發動貿易戰後果的最明確表態之一。
Penta Group顧問公司資深合夥人麥登指出,當前一連串的經濟壓力指標已對市場帶來不小衝擊,企業界與投資人亟欲看到政策進展的跡象;同時國會盟友也期待能端出一套廣泛性的協議藍圖,藉此替現行政策帶來推力,也為政府贏得一定的政治緩衝。
前美國貿易代表署談判官員、現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柯特勒則提醒,若過度強調談判時程,恐導致協議內容草率成形,難以建立具長效性的制度基礎。
另有消息人士指出,與印度和日本的協議文本中,可能將刻意設計語句來強調美國才是兩國在貿易上的關鍵夥伴,而非中國。不過也有內部人士警告,相關語言會刻意留有解釋空間,避免引發外交摩擦。
然而,這種強調對中對抗意味的協議,恐導致北京反彈。畢竟印度與日本與中國有深厚的經濟連結,而兩國同時也承受來自中國愈發明顯的壓力,要求勿在與華府往來中作出實質讓步。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