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火光躍動,篝火旁傳來陣陣鈸聲與腳步聲,身穿民族服飾的舞者圍繞著火圈旋轉——這不是緬甸、不是雲南,而是台灣桃園的龍岡。
當米干的米香在街頭巷尾飄散,龍岡米干節正用「潑水」與「火舞」,翻開記憶深處的文化篇章。這裡不只是米干的故鄉,更是一座包裹著歷史與身世的文化寶盒。
▲今年桃園龍岡米干節邀請高僧灑水加持,與民眾一起為緬甸中部強震祈福。(圖:桃園市政府觀旅局提供)
濕潤與火熱之間:文化不只是儀式,是一種情感連結
每年四月,當東南亞迎來潑水節,象徵洗淨過去、迎接新年;火把節則燃起祝願與團結之火。這些古老的節慶意象,如今在龍岡獲得嶄新的詮釋——不只是重現,而是重燃。
今年米干節恰逢3月緬甸中部強震,主辦單位將「潑水」轉為祈福儀式,邀請高僧灑水加持,象徵淨化與祝禱;「火把節」則於4月27日夜晚點燃,篝火中不只有舞蹈與音樂,更有一整代人的牽掛與祝願——為遠方的家鄉、為此刻的社區、也為未來可能的連結。
一碗米干裡的故事:從滇緬山路到台灣街頭
1950年代,大批滇緬義胞與國軍輾轉來台,落腳龍岡。他們帶來的不只是語言與信仰,還有那道用米漿做成、入口滑順的米干。這不只是食物,是鄉愁,是身份的座標。
米干節,就是從這碗熱氣蒸騰的米食延伸出來的文化狂歡。從街邊小吃到60多家老字號餐館再到忠貞文化園區的文化市集,米干成為串起老中青三代的味覺連結,也是社區故事力最動人的入口。
▲身著傳統民族服飾,表演著特有的雲南打歌文化,讓參與活動的民眾感受到這場水與火交織的節慶,不僅讓人看見龍岡,也看見文化如何在台灣開花結果。(圖:桃園市政府觀旅局提供)
從民族展演到五感參與:文化不只看,更要親身經歷
4月19日至27日的「金三角文化週」,園區內設有民族服飾展、語言體驗站、傳統樂器互動課程,讓民眾不再只是看熱鬧,而是用手去觸摸、用舌頭去品嚐、用身體去參與這段來自異鄉的文化脈絡。
不少家長帶著小孩參與,甚至有民眾分享:「孩子第一次聽見雲南語,覺得很新奇。對我來說,這不是回憶,而是希望他能理解我們來自哪裡。」
熱鬧背後的謹慎:節慶如何兼顧安全與永續
今年活動首度擴大規模,三場長街宴一票難求。為此,市府規劃接駁專車、推廣綠色交通,避免擁擠與污染。灑水祈福與火舞活動亦設置清楚範圍與引導,展現地方節慶如何在熱情與秩序之間找平衡。
此外,全新改建的忠貞市場也於活動前開幕,將昔日記憶空間轉化為文化場域,讓地方再生與節慶精神交錯呼應。
從地方節慶到國際平台:一場文化向世界發聲的機會
今年米干節適逢「世界緬僑聯誼大會」首度在台舉辦,來自緬甸、美國、泰國、澳洲、香港、澳門等地超過300位僑胞齊聚龍岡,讓這場節慶從地方記憶昇華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起點。
在這個逐漸多元的台灣社會裡,米干節不只是滇緬族群的節日,更是關於記憶、理解與連結的慶典。潑水洗去塵埃,火光照亮過去與未來——這場水與火交織的節慶,不僅讓人看見龍岡,也看見文化如何在台灣開花結果。
2025桃園龍岡米干節官網:https://www.ricenoodlefestival.tycg.gov.tw
緬甸地震災民公開募款資訊:https://reurl.cc/0K1Nm6
328緬甸地震聯合賑災行動(衛部救字第1141361280號)
夜幕低垂,火光躍動,篝火旁傳來陣陣鈸聲與腳步聲,身穿民族服飾的舞者圍繞著火圈旋轉——這不是緬甸、不是雲南,而是台灣桃園的龍岡。
當米干的米香在街頭巷尾飄散,龍岡米干節正用「潑水」與「火舞」,翻開記憶深處的文化篇章。這裡不只是米干的故鄉,更是一座包裹著歷史與身世的文化寶盒。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龍岡米干節是台灣桃園地區重要的文化節慶,融合了滇緬文化元素。米干是一種源自雲南的傳統米食,類似米粉但製作方法不同,是由米漿製成,質地滑潤有彈性。
滇緬義胞的歷史背景:1950年代,中國內戰後,許多原駐紮在雲南與緬甸邊境的國民黨軍隊(又稱「滇緬孤軍」)及其眷屬輾轉來台,主要集中安置在桃園中壢的龍岡地區(忠貞新村)。他們帶來了獨特的雲南和緬甸文化,包括飲食、語言和節慶習俗。
潑水節(又稱宋干節)是東南亞地區,特別是緬甸、泰國、寮國等地傳統的新年慶典,通常在每年4月中旬舉行,人們互相潑水象徵洗去過去一年的不幸與罪過,迎接新的一年。水在這個節日中象徵著淨化與祝福。
火把節源於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彝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傳統上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人們手持火把在田間遊走,驅趕害蟲,祈求豐收。火象徵著光明、希望和驅邪避災。
忠貞眷村是台灣眷村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眷村原是安置軍人及其眷屬的臨時住所,後來逐漸發展成具有特色的社區。忠貞文化園區保存了這段歷史,展示滇緬文化與眷村生活的融合。
金三角區域指的是緬甸、寮國和泰國交界的地區,歷史上因為鴉片種植與販運而聞名,也是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文化多元豐富。金三角文化週讓台灣民眾有機會接觸這個區域的多元文化。
2024年3月,緬甸中部發生6.8級強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龍岡米干節將潑水儀式結合祈福意涵,展現了文化活動與當代議題的連結。
世界緬僑聯誼大會是緬甸華僑和華人在全球各地的聯誼活動,首次在台灣舉辦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台灣作為東南亞文化交流平台的地位提升。
▲今年桃園龍岡米干節邀請高僧灑水加持,與民眾一起為緬甸中部強震祈福。(圖:桃園市政府觀旅局提供)
濕潤與火熱之間:文化不只是儀式,是一種情感連結
每年四月,當東南亞迎來潑水節,象徵洗淨過去、迎接新年;火把節則燃起祝願與團結之火。這些古老的節慶意象,如今在龍岡獲得嶄新的詮釋——不只是重現,而是重燃。
今年米干節恰逢3月緬甸中部強震,主辦單位將「潑水」轉為祈福儀式,邀請高僧灑水加持,象徵淨化與祝禱;「火把節」則於4月27日夜晚點燃,篝火中不只有舞蹈與音樂,更有一整代人的牽掛與祝願——為遠方的家鄉、為此刻的社區、也為未來可能的連結。
一碗米干裡的故事:從滇緬山路到台灣街頭
1950年代,大批滇緬義胞與國軍輾轉來台,落腳龍岡。他們帶來的不只是語言與信仰,還有那道用米漿做成、入口滑順的米干。這不只是食物,是鄉愁,是身份的座標。
米干節,就是從這碗熱氣蒸騰的米食延伸出來的文化狂歡。從街邊小吃到60多家老字號餐館再到忠貞文化園區的文化市集,米干成為串起老中青三代的味覺連結,也是社區故事力最動人的入口。

▲身著傳統民族服飾,表演著特有的雲南打歌文化,讓參與活動的民眾感受到這場水與火交織的節慶,不僅讓人看見龍岡,也看見文化如何在台灣開花結果。(圖:桃園市政府觀旅局提供)
從民族展演到五感參與:文化不只看,更要親身經歷
4月19日至27日的「金三角文化週」,園區內設有民族服飾展、語言體驗站、傳統樂器互動課程,讓民眾不再只是看熱鬧,而是用手去觸摸、用舌頭去品嚐、用身體去參與這段來自異鄉的文化脈絡。
不少家長帶著小孩參與,甚至有民眾分享:「孩子第一次聽見雲南語,覺得很新奇。對我來說,這不是回憶,而是希望他能理解我們來自哪裡。」
熱鬧背後的謹慎:節慶如何兼顧安全與永續
今年活動首度擴大規模,三場長街宴一票難求。為此,市府規劃接駁專車、推廣綠色交通,避免擁擠與污染。灑水祈福與火舞活動亦設置清楚範圍與引導,展現地方節慶如何在熱情與秩序之間找平衡。
此外,全新改建的忠貞市場也於活動前開幕,將昔日記憶空間轉化為文化場域,讓地方再生與節慶精神交錯呼應。
從地方節慶到國際平台:一場文化向世界發聲的機會
今年米干節適逢「世界緬僑聯誼大會」首度在台舉辦,來自緬甸、美國、泰國、澳洲、香港、澳門等地超過300位僑胞齊聚龍岡,讓這場節慶從地方記憶昇華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起點。
在這個逐漸多元的台灣社會裡,米干節不只是滇緬族群的節日,更是關於記憶、理解與連結的慶典。潑水洗去塵埃,火光照亮過去與未來——這場水與火交織的節慶,不僅讓人看見龍岡,也看見文化如何在台灣開花結果。
2025桃園龍岡米干節官網:https://www.ricenoodlefestival.tycg.gov.tw
緬甸地震災民公開募款資訊:https://reurl.cc/0K1Nm6
328緬甸地震聯合賑災行動(衛部救字第1141361280號)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