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成就】從太陽系到宇宙邊緣,創意震撼全球評審
康橋國際學校林口校區在太空科學領域再創國際佳績!2025年4月,該校12位十年級學生以《ThePioneerSystem》太空定居計畫,在全球具指標性的「國家太空學會太空定居競賽」(NationalSpaceSocietySpaceSettlementContest)中脫穎而出,榮獲大型團體組全球第三名,與來自25個國家、逾26,000名學生同場競技,展現臺灣學生的國際實力與創意潛能。值得一提的是,林口康橋在該競賽中已連續三年獲獎,2023年勇奪世界第一,2024年獲得佳作,今年更以全新團隊再度站上全球前三,展現持續進步與堅強實力。
「ThePioneerSystem」不只是個太空站計畫,而是一個開創未來的星際生態圈。謝羿凡、陳奕愷、游辰希、金正民、邱子懿、吳宇承、林沛陽、安禹丞、葉姍穎、蔡楷婷、曾子銘、葉哲綸提出在火星、小行星帶的穀神星(Ceres)、木星衛星歐羅巴(Europa)、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Enceladus)、天王星衛星阿里爾(Ariel)、海王星衛星崔頓(Triton),甚至柯伊伯帶的鬩神星(Eris)佈建「太空中繼站」(SpaceRelayStation,SRS)。這些中繼站就像宇宙中的「太空驛站」,不僅是運輸補給點,還能支援科學實驗、開採資源,甚至成為人類的星際家園。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打造了一款「星際運輸梭」(InterplanetaryTransportShuttle,ITS),搭載高效離子推進技術,讓星際旅行像搭高鐵一樣快捷!
【社團源起】從一個人的熱血,到團隊的太空傳奇
這場榮耀背後,是林口康橋「NSS太空殖民社團」的傳承與努力。一年前,十年級學生潘述安在2024年比賽獲得佳作後,創立此社團擔任社長,再次組織有經驗的同學們,請瑪妮雅、李曜宇擔任副社長,號召36位成員,分屬九至十一年級,組織成三支團隊。社團中,學長姐不僅傳授設計技巧,也分享比賽經驗與心理建設。核心成員如安禹丞、葉姍穎,就是在這樣的引導與協作中脫胎換骨。社團指導老師沈珈煒表示:「他們的團結與傳承精神,就像太空站的支柱,缺一不可。」
【未來展望】從校園到星空,點燃台灣太空夢
這次得獎只是起點,NSS太空殖民社團從十一年級到九年級的36位成員,都已經準備把這份榮耀傳承下去。下學期,他們將化身「太空小老師」,走進小學部,用有趣的故事和實驗點燃學弟妹的太空熱情。他們更大的夢想,是號召全台對太空好奇的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一起投入科學探索。
從《ThePioneerSystem》開始,這群懷抱星際夢想的康橋學生,正以實際行動,翻開屬於臺灣的太空新頁。
【得獎成就】從太陽系到宇宙邊緣,創意震撼全球評審
康橋國際學校林口校區在太空科學領域再創國際佳績!2025年4月,該校12位十年級學生以《The Pioneer System》太空定居計畫,在全球具指標性的「國家太空學會太空定居競賽」(National Space Society Space Settlement Contest)中脫穎而出,榮獲大型團體組全球第三名,與來自25個國家、逾26,000名學生同場競技,展現臺灣學生的國際實力與創意潛能。值得一提的是,林口康橋在該競賽中已連續三年獲獎,2023年勇奪世界第一,2024年獲得佳作,今年更以全新團隊再度站上全球前三,展現持續進步與堅強實力。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關於「國家太空學會太空定居競賽」(National Space Society Space Settlement Contest)的背景知識:這是由美國國家太空學會(NSS)與NASA共同舉辦的全球性競賽,旨在鼓勵年輕人設計未來的太空殖民地。該競賽自1994年開始舉辦,是目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太空殖民設計競賽之一,吸引世界各地學生參與。
關於文中提到的太空天體的科學知識:
1. 穀神星(Ceres):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同時也是矮行星。直徑約940公里,表面可能有大量水冰。
2. 木星衛星歐羅巴(Europa):木星的第四大衛星,表面覆蓋冰層,科學家認為其表面冰層下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是尋找太陽系外生命的熱門目標。
3. 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Enceladus):以其南極冰噴流著稱,這些噴流含有水和有機分子,暗示其地下可能有液態水海洋。
4. 天王星衛星阿里爾(Ariel):天王星第四大衛星,表面有許多峽谷和裂縫,顯示過去可能有地質活動。
5. 海王星衛星崔頓(Triton):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有活躍的冰火山活動,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天體之一。
6. 柯伊伯帶的鬩神星(Eris):是柯伊伯帶中已知最大的矮行星之一,比冥王星質量還大,距離太陽非常遙遠。
關於太空中繼站(Space Relay Station, SRS)的概念:太空中繼站在太空探索中扮演關鍵角色,類似於地球上的補給站。它們可以提供燃料補給、設備維修、科學研究平台、通訊中繼等功能。NASA和其他太空機構已經在研究類似概念,如月球軌道平台Gateway,作為深空探索的跳板。
關於離子推進技術(文中提到的高效離子推進):離子推進器是一種電推進系統,通過電場加速帶電粒子(離子)產生推力。與傳統化學火箭相比,離子推進器燃料效率更高,可以持續工作更長時間,但推力較小。目前已應用於多個太空任務,如NASA的Dawn探測器和歐洲太空局的BepiColombo水星探測任務。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長距離太空旅行的關鍵推進系統之一。
太空殖民和相關教育的全球趨勢:隨著SpaceX、Blue Origin等私人太空公司的崛起,太空殖民不再只是科幻概念。全球正興起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結合太空探索的教育模式,培養下一代的太空思維。台灣在這方面也逐漸跟
「The Pioneer System」不只是個太空站計畫,而是一個開創未來的星際生態圈。謝羿凡、陳奕愷、游辰希、金正民、邱子懿、吳宇承、林沛陽、安禹丞、葉姍穎、蔡楷婷、曾子銘、葉哲綸提出在火星、小行星帶的穀神星(Ceres)、木星衛星歐羅巴(Europa)、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Enceladus)、天王星衛星阿里爾(Ariel)、海王星衛星崔頓(Triton),甚至柯伊伯帶的鬩神星(Eris)佈建「太空中繼站」(Space Relay Station, SRS)。這些中繼站就像宇宙中的「太空驛站」,不僅是運輸補給點,還能支援科學實驗、開採資源,甚至成為人類的星際家園。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打造了一款「星際運輸梭」(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huttle, ITS),搭載高效離子推進技術,讓星際旅行像搭高鐵一樣快捷!
【社團源起】從一個人的熱血,到團隊的太空傳奇
這場榮耀背後,是林口康橋「NSS太空殖民社團」的傳承與努力。一年前,十年級學生潘述安在2024年比賽獲得佳作後,創立此社團擔任社長,再次組織有經驗的同學們,請瑪妮雅、李曜宇擔任副社長,號召36位成員,分屬九至十一年級,組織成三支團隊。社團中,學長姐不僅傳授設計技巧,也分享比賽經驗與心理建設。核心成員如安禹丞、葉姍穎,就是在這樣的引導與協作中脫胎換骨。社團指導老師沈珈煒表示:「他們的團結與傳承精神,就像太空站的支柱,缺一不可。」
【未來展望】從校園到星空,點燃台灣太空夢
這次得獎只是起點,NSS太空殖民社團從十一年級到九年級的36位成員,都已經準備把這份榮耀傳承下去。下學期,他們將化身「太空小老師」,走進小學部,用有趣的故事和實驗點燃學弟妹的太空熱情。他們更大的夢想,是號召全台對太空好奇的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一起投入科學探索。
從《The Pioneer System》開始,這群懷抱星際夢想的康橋學生,正以實際行動,翻開屬於臺灣的太空新頁。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