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近期宣布對75個國家實施關稅措施,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希望將製造業帶回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畫面臨諸多挑戰,成功機率相當有限。
首先,美國製造業空洞化已成事實,許多產業早已外移。產業鏈環環相扣,殘缺不全的產業結構難以支撐「美國再度偉大」的願景。正如歌詞所言:「逝去了的都已經逝去」。
其次,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製造業外移美國本土,主要是因為在國內無法維持競爭力。若要吸引企業回流,政府必須提供補貼,但這不僅財政負擔沉重,也與美國長期指責他國「不公平貿易競爭」的立場自相矛盾。
第三,美國強大的工會體系保障了工人權益,但也導致勞動成本遠高於其他國家。例如汽車工人工會和卡車司機工會的影響力使美國勞工成本「貴鬆鬆」,削弱了製造業競爭力。
第四,許多精明的企業家可能採取觀望態度,等待川普任期結束或政策轉向。高通膨引發的民意反彈可能迫使關稅戰降溫,企業只需再撐約三年,等待政權更迭。
第五,美國製造業技術水平因長期空洞化而落後,工人短期內難以適應回流產業的技術要求,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軍工、科技、金融、資訊、服務、生技和娛樂等領域仍然全球領先。川普強調製造業貿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鞏固「鐵鏽帶」藍領選民的支持。
有分析認為,川普發動關稅戰的真正目的可能不僅是為了製造業回流,而是為了應對美國龐大的國債壓力。通過關稅威脅,迫使貿易順差國家調升對美元匯率,或將外匯儲備轉換為美國長期債券,甚至如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所建議的:直接捐款給美國財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