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課徵32%的對等關稅,引發各界關注。多位經濟學者指出,川普政府以貿易逆差作為計算關稅的基礎方式存在明顯不公,且這項政策短期內難有轉圜空間。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國際經濟專家華特斯(Riley Walters)接受專訪時直言,川普政府的計算方式是基於「爛數學」。他表示,台灣對美出口量高主要是因為美國對資通訊產品的需求,而非關稅壁壘所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講師郭哲瑋也批評這種做法「完全沒道理」。
專家分析,對等關稅政策主要是為了實現川普競選承諾,政策宣示意義大於經濟考量。華特斯認為這將是「長期政策」,至少需要六個月到一年時間,待關稅造成的經濟代價開始顯現時,才可能有調整空間。
對於台灣企業的影響,專家指出大型機械設備、電子產品、金屬製品等主要出口產業將受到衝擊。此外,關稅也可能增加台灣企業赴美投資的成本,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企業可能面臨更高的營運壓力。
專家建議台灣企業應考慮直接在美國設廠生產、提升台灣製造品牌的不可替代性,並開拓美國以外的多元市場,以降低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郭哲瑋警告,如果對等關稅如期實施,全球將進入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時代,這對依賴出口的台灣「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