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蒂西亞杜希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被告汪星人》,以幽默諷刺的喜劇手法呈現一場「狗咬人,人告狗」的訴訟案。這部作品靈感來自法國真實的寵物訴訟案件,導演認為這類案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觸及了社會中的關鍵議題」。
《被告汪星人》於去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首映,獲得《好萊塢報導者》讚譽為「隱藏佳作」。影片深入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同時提出關於動物感知能力與人格權的哲學思考。目前世界各國司法體系普遍只承認「人」與「物」兩種法律主體,動物被歸類為後者,即使是被稱為「人類最忠誠朋友」的狗狗也不例外。
莉蒂西亞對此議題感觸頗深:「對我來說,狗是我們最美好的夥伴,能擁有牠們是我們的幸運!」她從小在充滿各種動物的大家庭中成長,「我們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牠們,經過四萬年的馴化使牠們符合我們的需求,雖然我愛牠們,但這種關係對我來說相當矛盾,所以我不能養狗。」
這部電影並非講述單一狗隻的故事,而是匯集多個真實案例,探討動物人格權的法律與哲學問題:「如果動物擁有特定權利,將意味著什麼?」導演透露,部分案件甚至上訴至歐洲人權法院,「最有趣的是這些案件對當地社區的影響,人們對此非常激動,發起示威、連署請願,深度參與其中。」
近年來,法國、巴西和英國等國家已開始承認動物具有感知能力,認可牠們能夠感受恐懼、痛苦,甚至興奮和快樂等情緒。然而,許多國家尚未做出類似承認。莉蒂西亞指出:「法律將動物視為『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吃牠們,在牠們變得危險時可以殺死牠們。我們摧毀牠們,而非從法律角度『殺害』牠們。」
莉蒂西亞強調,《被告汪星人》不僅是一部喜劇,也適合所有熱愛動物的觀眾:「我問自己,如果狗不再被視為物,而是一個『人』,司法系統將如何處理?」她認為這個想法既有趣又引發諸多問題,「因為牠們並不像人類個體那樣存在,這裡存在討論空間,會引起爭辯,這也是我最想探討的部分。」
《被告汪星人》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