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停車場是真、防空避難是假?專家直擊「驚奇地下城」:台灣可學習

2025-02-03 13:52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珍貴,怎麼樣高效利用地空間,是城市規劃的重要議題;房市專家、社團法人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親自走訪加拿大蒙特婁地下城,他說,蒙特婁地下城真的是有效利用地下空間的一個典範,親自到蒙特婁地下城參觀,身歷其境,深深感受到其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很值得台灣借鏡,尤其,萬一未來有戰爭狀態時,擁有一個功能強大的地下城市,也許可讓人民更有安全感。

 

如何有效利用地下空間,開發多功能的地下設施,確實是未來城市規劃的重要課題。郭紀子表示,或許可以借鏡蒙特婁地下城的模式,將地下空間設計為集商業、休閒與避難於一體的綜合體。尤其,台灣地緣政治特殊,將防空避難室與地下城市的概念結合,設計出既能作為平日工作、生活、休閒空間,又能在災難發生時提供避難的設施,將大大提升城市的安全性。

 

郭紀子說,蒙特婁地下城真的是地下空間典範,地下城可銜接到各種機構以及大樓,很值得台灣借鏡。圖/郭紀子提供
郭紀子說,蒙特婁地下城真的是地下空間典範,地下城可銜接到各種機構以及大樓,很值得台灣借鏡。圖/郭紀子提供

 

郭紀子指出,加拿大蒙特婁地下城距今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街。長達32公里,覆蓋面積12平方公里,連結包括購物中心、公寓大廈、飯店、銀行、辦公大樓、博物館、14所大學、7處地鐵站、兩處火車站、兩處長途客運站、31個地下停車場,總建築面積超過120萬坪,有155個地面出入口,每天人流有約50萬人次。蒙特婁地下城市也成為一個理想的避寒場所,無論外面氣溫多低,居民都可以在地下城市中舒適的生活和工作,安全性特色也很明顯,蒙特婁的地下城市提供了安全的避難場所,並且能夠靈活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郭紀子也提到台灣防空避難設施是依建築法規設置,防空避難設施面積及數量很多。但是,現況是否有經常維持可供緊急避難使用狀態,日常管理與維護如何,也令人有些疑慮。他說,而台灣現有的捷運軌道交通規劃於地下空間,並利用部分地下空間規劃商業及人行通道,減少地面空間壓力,能增加行人通行的便利及安全,創造另類的地下經濟,如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台北東區地下商業街。

 

郭紀子表示,台灣防空避難設施是依建築法規設置,防空避難設施面積及數量很多。但是,現況是否有經常維持可供緊急避難使用狀態,日常管理與維護如何,令人質疑。絕大部分國內的公寓大廈的地下室「停車場是真、防空避難是假」,我們生活在都市化、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遷中,地下城的建設,對於台灣也很重要,城市必須富有彈性、包容性、最重要的是安全性。

 

觀察蒙特婁地下城的規劃,郭紀子認為,台灣的大樓都有地下室,防空避難空間兼做停車場,如果把某些區域如信義區各大樓地下室全部貫通,不僅可以推動整個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推動都市成長,還可以兼做因應氣候變遷、緊急避難、防空避難使用,一舉多得。但是,地下城市也應有導航系統,不能讓人在裡面搞不清方向,他指出,例如台北車站地下空間密集利用,動線交錯,部分標示不清楚,有時讓人容易迷失,災難發生時,很難第一時間得知避難地點,這是一個缺陷,應該設法改善。

 

郭紀子認為,台灣的大樓都有地下室,如果把某些區域如信義區各大樓地下室全部貫通,可推動整個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還能兼做緊急避難、防空避難使用。示意圖/台北市政府都發局提供
目前地下室積水情況已改善。圖/北市政府都發局提供

延伸閱讀→

2025房價跌定了?重災戶出列…小資鎖定「北中南潛力區」

隨便弄弄就百萬!他怨「裝潢費怎貴成這樣?」 內行人揭真實市場地位:業主算老幾

川普上任掀雙重風暴 關閉移民App、終結綠色新政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真實案例! 中古屋一買一賣價差49%要小心

7-ELEVEN新春優惠狂送!刮刮卡最高中666元 百萬點數富翁等你拿

芮氏6.4強震襲南台灣!學甲大灣清濟宮牌樓神像碎裂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房市

「居家三煞」導致錢財空空、易怒體質 這樣能破解

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2025-02-03 13:52

房市

除舊佈新!「節能省稅3招」顧荷包

好房網News記者黃芸涵/綜合報導  

2025-02-03 13:51

房市

貼春聯9大禁忌!吉時、顏色、位置都有講究 貼錯招陰&爛桃花上身

好房網News記者黃芸涵/綜合報導  

2025-02-03 13:51

房市

前十最熱預售捷運宅出爐! 先嗇宮站平均一天成交2件居冠 最貴捷運宅在這! 平均總價逼近豪宅線!

永慶房產集團統計2024年1-11月雙北捷運站點周遭預售

2025-02-02 11:21

房市

土地單坪衝百萬!台中「亮點新興區」建商豪氣出手 還有震撼彈?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中報導  

2025-02-02 11:16